第383章 在水库工地上(1 / 5)

第三百八十三章:在水库工地上

1953年的夏末,日头还带着灼人的余威,把绵延的青石山烤得发烫。县里号召修建水库的消息传到红旗村时,晒得黝黑的村民们正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手里攥着刚分的半袋粗粮,听村支书扯着嗓子喊:“修了水库,咱下游千亩地就不愁浇了!往后种水稻、打白米,娃们顿顿能喝上稠粥!”

人群里,谢文东猛地站起身。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脊梁挺得像山梁上的青松,黝黑的脸上一道浅浅的疤痕从眉骨延伸到颧骨——那是当年在山林里跟鬼子周旋时留下的印记。“支书,我去!”他的声音洪亮,像块石头砸在平静的水面上,“我有力气,还懂点山形地势,能派上用场。”

旁边的老伙计王大锤拽了拽他的袖子,压低声音:“东子,你疯了?开山炸石可不是闹着玩的,那炸药一响,山神爷都得抖三抖!”

谢文东拍了拍他的手,嘴角勾起一抹硬朗的笑:“怕啥?当年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这点活儿算个屁。再说了,为了村里的地,为了娃们能吃上白米饭,值!”

他这话一出口,几个年轻后生也跟着应和起来:“东子哥去,俺也去!”“俺也报名!”一时间,报名的声音此起彼伏,村支书看着眼前这股子热乎劲儿,眼眶都红了,连连点头:“好!好样的!有你们这些硬汉子,水库肯定能早日修成!”

三天后,谢文东背着简单的铺盖卷,跟着村里二十多个劳工踏上了去水库工地的路。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大半天,才看到远处尘土飞扬的工地。只见连绵的山脚下,密密麻麻的窝棚搭了一片,数不清的劳工挥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号子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

工地负责人姓赵,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穿着一身蓝色工装,脸上带着几分干练。他看着谢文东一行人,眼睛一亮,尤其是看到谢文东那壮实的身板和沉稳的眼神时,更是多了几分留意。“欢迎各位老乡来支援水库建设!”赵负责人握着谢文东的手,力道十足,“咱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懂行的人,尤其是爆破组,得敢干还得会干。”

谢文东心里一动,开口道:“赵同志,我以前在山里待过,懂点看地形的门道,也跟炸药打过交道,爆破的活儿我能试试。”

赵负责人愣了一下,随即大喜过望:“真的?那可太好了!咱们工地之前的爆破组,要么效率低,要么浪费炸药,还总出小意外。你要是真懂,这个爆破组组长就交给你了!”

就这样,谢文东走马上任,成了爆破组的组长。他带着村里的几个后生和其他村的劳工,一头扎进了开山炸石的活儿里。第一天进爆破点,他就发现了问题——之前的爆破方法太粗糙,不管石头大小,一股脑地往洞里塞炸药,要么炸不开大石块,要么炸得碎石乱飞,不仅浪费炸药,还特别危险。

“东子哥,这咋弄啊?照这么下去,咱们啥时候才能把这山炸平啊。”跟在他身边的后生狗剩挠着头,一脸愁容。

谢文东蹲在地上,手指在石头上划着,眉头紧锁。他想起当年在山林里,为了炸掉鬼子的碉堡,他和战友们摸索出的办法——那会儿炸药金贵,每一点都得用在刀刃上。“狗剩,你看这石头,层次分明,咱们不能瞎炸。”他指着面前的大青石,“得分层来,先炸炸药,还安全。”

狗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分层炸?那咋分啊?”

“我来琢磨琢磨。”谢文东站起身,围着石堆转了好几圈,又用脚踩着石头感受了一下硬度。他让人拿来铁锹和钢钎,在石头上画出几道线:“先在炮眼,药量再减点。这样一炸,石头就能顺着层次裂开,不会乱飞。”

说干就干,谢文东带着兄弟们按照他的方法挖炮眼、装炸药、插导火索。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就连不远处的赵负责人也闻讯赶了过来,紧张地看着。

“点火!”谢文东一声令下,狗剩点燃导火索,几人迅速跑到安全区。只听“轰隆”几声闷响,烟尘弥漫。等烟尘散去,众人围过去一看,都惊呆了——原本巨大的青石被炸得四分五裂,大小均匀,正好方便装车,而且碎石都落在了预定的范围内,没有一点浪费。

“成了!真成了!”狗剩兴奋地跳了起来,其他劳工也欢呼起来。

赵负责人快步走上前,拍着谢文东的肩膀,激动地说:“谢文东同志,你太厉害了!这方法太绝了!既安全又省炸药,效率还高!我要向县里汇报你的功绩!”

从那以后,谢文东的“分层爆破法”在工地上推广开来,工地的进度一下子快了不少。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兄弟们在工地上忙碌,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