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念军的疑问(1 / 5)

第三百八十二章:念军的疑问

1953年初春,微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但其中却夹杂着泥土的腥味,直往人的鼻子里钻。黑风岭村的积雪刚刚融化殆尽,田埂上的冻土被翻开,露出了湿润的黑褐色,仿佛是大地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生机与活力。

远处的山坳里,几株野桃树静静地矗立着,它们的枝头冒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苞,宛如撒在绿绸子上的碎胭脂,给这片略显单调的山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些花苞虽然还未绽放,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芬芳,让人不禁期待着它们盛开时的美景。

谢文东家的土坯房里,炕头烧得暖烘烘的。张彩霞正弯腰给炕桌上摆早饭,粗瓷碗里盛着金黄的玉米糊糊,旁边放着两个白面馒头——这是去年水稻丰收后,特意留着给儿子谢念军补身子的。六岁的念军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小褂,梳着整齐的小分头,正坐在炕沿上蹬鞋,小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得像山里的泉水。

“念军,慢点吃,别噎着。”张彩霞把一个馒头递到儿子手里,又给他碗里舀了勺咸菜,“今天去学校要听话,先生讲的课要好好记着。”

“知道啦娘!”念军接过馒头,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应着,眼睛却瞟向门口——谢文东正扛着锄头从外面进来,刚去西坡的水田看过返青的稻苗,裤脚沾着点湿泥,脸上带着清晨的寒气。

“爹!”念军一下子从炕沿上跳下来,扑到谢文东怀里。谢文东连忙放下锄头,弯腰接住儿子,粗糙的大手在他背上轻轻拍了拍,语气里带着点笑意:“慢点跑,摔着咋办?”

“爹,你今天还去看稻子吗?”念军仰着小脸问,小手紧紧抓着谢文东的衣角。去年秋收时,他跟着爹娘去晒谷场,看着金灿灿的稻穗堆成小山,爹抱着他坐在稻堆上,给他剥新米吃的样子,他到现在都记得。

“去,等送你去学校就去。”谢文东揉了揉儿子的头发,转身坐在炕边,拿起自己的碗,大口喝着玉米糊糊。张彩霞看着父子俩,眼里满是温柔,伸手帮谢文东拂去肩上的草屑:“今天风大,你去地里记得多穿件衣裳。”

“嗯。”谢文东应着,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递给念军,“给,爹给你留的糖块。”

念军眼睛一亮,接过红布包,里面是块水果糖,糖纸花花绿绿的,是上次县里来人时给的。他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他满足地眯起了眼睛。

吃完饭,谢文东牵着念军的手往学校走。村路两旁的柳树刚抽出嫩芽,嫩黄的枝条在风里轻轻摇曳。念军蹦蹦跳跳地走着,时不时捡起地上的小石子,扔向路边的草丛,嘴里哼着先生教的儿歌。

“爹,先生昨天教我们唱《东方红》了,我唱给你听好不好?”念军仰起头,看着谢文东。

“好啊。”谢文东笑着点头,放慢了脚步。

念军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虽然有些跑调,却唱得格外认真。谢文东听着,心里一阵温热,他低头看着儿子认真的侧脸,忽然觉得,当年在枪林弹雨里拼杀,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这样安安稳稳地唱歌、读书。

走到学校门口,念军松开谢文东的手,挥了挥手:“爹,我去上课啦!”

“去吧,放学爹来接你。”谢文东看着儿子跑进教室,直到看不见人影,才转身往西坡的水田走去。

学校是村里的旧祠堂改的,一间宽敞的土坯房,摆着十几张破旧的木桌木椅。教书先生姓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戴着副老花镜,说话温文尔雅。念军很喜欢陈先生,先生不仅教他们认字、算数,还经常给他们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

上午的课刚结束,念军正坐在座位上收拾书本,同桌的王小胖忽然凑了过来,压低声音说:“谢念军,我娘说你爹以前是土匪!”

念军愣了一下,抬起头看着王小胖:“你胡说!我爹不是土匪!我爹是英雄!”

“我没胡说!”王小胖梗着脖子,“我娘昨天和刘婶聊天时说的,说你爹以前是黑风岭的绺子头,杀人放火,可坏了!”

“你骗人!”念军急得脸都红了,伸手推了王小胖一把,“我爹才不是坏人!我爹有勋章,是打鬼子得的!”

“勋章?说不定是抢来的呢!”王小胖也急了,伸手推了念军一下。念军没站稳,摔倒在地上,后脑勺磕在了桌腿上,疼得他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你敢推我!”念军爬起来,扑到王小胖身上,两人扭打在一起。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