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村里的新事(2 / 5)

周,眼神坚定:“周同志,我家有两亩旱地,挨着山泉水,改水田方便。你教我,我来种。成了,给大伙儿做个样子;不成,我自己担着。”

小周激动得眼睛都红了,紧紧握住谢文东的手:“谢同志,谢谢你!你放心,我一定把所有技术都教给你,咱们肯定能成!”

人群里,张彩霞站在门口,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谢建国。她穿着一身蓝布碎花袄,头发梳得整齐,用一根银簪子别着。听到谢文东的话,她脸上没有惊讶,只是轻轻拍了拍怀里的孩子,眼神里带着点心疼,却更多的是信任。她太了解谢文东了,他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就像当年他决定下山投八路军时一样,哪怕所有人都反对,他也从没动摇过。

散了会,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往外走,嘴里还在议论着谢文东的“莽撞”。刘老栓走的时候,重重地拍了拍谢文东的肩膀:“东子,你要是后悔了,随时跟我说,我那几亩地匀你点种玉米,别让彩霞娘俩跟着你遭罪。”

谢文东笑了笑:“老栓叔,谢了。我心里有数。”

等人都走光了,屋里就剩下谢文东、张彩霞和小周。张彩霞把孩子递给谢文东,伸手帮他理了理皱起的衣领,轻声说:“回家吧,我去把西坡的那两亩地拾掇拾掇,明天就能开始改水田了。”

谢文东抱着儿子,感受着怀里温热的小身子,看着妻子温柔却坚定的眼神,心里一暖。他低头在儿子软乎乎的脸蛋上亲了一口,又握住张彩霞的手:“辛苦你了。”

“跟我还说这些?”张彩霞嗔了他一眼,转头对小周说,“周同志,今晚就在我家吃饭,住也住我家,家里有空房,方便你教东子技术。”

小周连忙摆手:“不用不用,我住村部就行——”

“别客气。”谢文东打断他,“住家里方便,晚上还能琢磨琢磨育苗的事。走吧,孩子该饿了。”

回到家,张彩霞麻利地生火做饭,锅里煮着玉米糊糊,蒸着窝窝头,还炒了个鸡蛋——那是家里最金贵的菜,平时都舍不得吃,今天特意给小周接风。谢文东抱着孩子,坐在炕沿上,听小周讲育苗的要点,时不时插一两句,问得格外仔细。

夜里,孩子睡熟了,张彩霞坐在灯下缝补衣服,谢文东则在一旁翻看小周带来的农技手册。昏黄的油灯下,书页上的字迹有些模糊,谢文东看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用手指在书页上比划着,像是在研究当年的作战地图。

“别看得太晚了,伤眼睛。”张彩霞放下针线,走过去帮他揉了揉肩膀,“今天在村部,你咋就一口答应了?就不怕真种砸了?”

谢文东放下书,握住她的手,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洗衣做饭、下地干活磨出来的。他忽然想起当年在山上,彩霞刚嫁给他的时候,还是个细皮嫩肉的姑娘,这些年跟着他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却从没抱怨过一句。

“我想让你和孩子,能天天吃上白米饭。”谢文东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当年在山上,断粮的时候,你跟我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顿顿吃上饱饭。现在有机会了,我想试试。”

张彩霞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她靠在谢文东的肩膀上,轻声说:“我知道你心思。可你也别太拼了,身子要紧。改水田不是小事,得慢慢来。”

“嗯。”谢文东应着,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撮东西,递到张彩霞面前,“你看,这是今天小周给我的稻种,金黄色的,比小米还饱满。”

张彩霞拿起一粒稻种,放在手心端详着,灯光下,稻种泛着温润的光泽。她忽然笑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种水稻。要是真能种成,明年就能给建国做白米饭吃了。”

谢文东看着她眼里的期盼,心里更坚定了。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只要能让家人和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再难他也愿意闯。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谢文东就扛着锄头去了西坡的旱地。小周也早早地来了,带着测量用的绳子和木尺。两人先丈量土地,规划水渠的位置,然后开始挖沟引水。

黑风岭的土地硬得很,一锄头下去,只能刨出个小坑,震得人胳膊发麻。谢文东却像是不知道累似的,挥舞着锄头,一下接一下,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粗布褂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就被吸干了。

小周在一旁指导他挖水渠的坡度,看着谢文东卖力的样子,忍不住说:“谢同志,歇会儿吧,不急在这一时。”

谢文东直起腰,抹了把脸上的汗,咧嘴笑了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没事,我力气大。早点把水渠挖好,就能引水整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