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村里的新事(3 / 5)

p>他说着,又弯下腰,继续刨地。阳光渐渐升高,照在他黝黑的背上,汗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是披了一层细碎的钻石。

张彩霞提着饭篮来送饭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她心里一阵心疼,快步走过去,把水壶递给他:“先喝点水,吃点饭再干。”

谢文东接过水壶,“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然后接过张彩霞递来的窝窝头,大口吃了起来。张彩霞坐在田埂上,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伸手帮他擦了擦嘴角的玉米面,轻声说:“你看你,手上都磨出血泡了。”

谢文东低头看了看手心,果然起了好几个紫红色的血泡,有的已经破了,渗着血丝。他毫不在意地挥了挥手:“这点小伤算啥?当年打鬼子的时候,子弹擦着胳膊过,我都没皱一下眉。”

张彩霞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再劝,只是从饭篮里拿出一块干净的布条,小心翼翼地帮他把手上的血泡包好:“下次干活记得戴手套,别再磨破了。”

“嗯。”谢文东应着,忽然想起了什么,放下窝窝头,拉着张彩霞的手,走到刚挖好的水渠边,“你看,等水渠挖通了,山泉水就能引到田里,到时候这两亩地就变成水田了。小周说,水田要整得平平整整的,像镜子一样,这样插秧才均匀。”

张彩霞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干涸的土地上,一条浅浅的沟渠蜿蜒向前,虽然还没引水,但已经能想象出水流淌过的样子。她点了点头:“我信你,肯定能成。”

接下来的几天,谢文东几乎天天泡在地里,挖水渠、整田、翻土,手上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最后结成了厚厚的茧子。张彩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晚上都要给他用温水泡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挑破血泡,敷上草药。

这天晚上,张彩霞又在给谢文东挑手上的血泡。油灯下,她看着他手心密密麻麻的茧子和血泡,眼圈忍不住红了:“都当爹的人了,还这么犟。就不能慢点干?”

谢文东任由她摆弄着自己的手,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白花花的东西,塞进她的掌心:“你尝尝。”

张彩霞疑惑地拿起那颗东西,放在嘴里嚼了嚼,一股清甜的香味在舌尖散开,比白面还要细腻香甜。她眼睛一亮:“这是?”

“新米。”谢文东笑了,“今天小周煮了点试验田的新米,给了我几颗。你尝尝,是不是比白面还香?等明年咱们多种几亩,给你和建国顿顿做白米饭吃,让你也享享福。”

张彩霞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她扑进谢文东的怀里,哽咽着说:“我不要什么福,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咱们一家人好好的,就够了。”

谢文东紧紧抱着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轻声说:“放心吧,我没事。等水稻种成了,咱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夜里,两人躺在床上,谢文东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了当年在黑风岭当绺子的时候,那时候他以为,这辈子就是打家劫舍,过一天算一天。直到遇到张彩霞,遇到八路军,他才知道,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可以为了更多的人。他想起当年和鬼子打仗,弟兄们一个个倒下,临死前还喊着“守住黑风岭,守住乡亲们”,那时候他就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现在,种水稻就是一个机会,他必须抓住。

几天后,水渠挖通了。当山泉水顺着水渠流进田里,干涸的土地被浸湿,泛起一层细密的水光时,谢文东和小周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谢文东蹲在田埂上,伸手捧起一捧泥水,看着水珠从指缝间滴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接下来就是育苗。小周在田里搭了个育苗棚,用塑料布盖着,保温保湿。张彩霞发动村里的妇女们,一起来帮忙选种、浸种、播种。女人们一开始还有点犹豫,怕帮倒忙,但看到张彩霞那么认真,也都跟着动起手来。

选种的时候,张彩霞教大家挑那些饱满、没有病虫害的稻种,一个个仔细地筛选着,像是在挑选珍宝。浸种的时候,要控制水温,每天还要换水,女人们轮流守在育苗棚里,不敢有半点马虎。

这天早上,张彩霞像往常一样去育苗棚查看,刚掀开塑料布,就惊喜地叫了起来:“东子!周同志!你们快来看看!”

谢文东和小周连忙跑过去,顺着张彩霞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育苗床上,一颗颗嫩绿的小芽破土而出,顶着细小的种壳,像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探出头来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阳光透过塑料布照在嫩芽上,泛着晶莹的光泽,让人看着心里就欢喜。

谢文东蹲在育苗床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嫩芽的叶片,那柔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