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样子。
“内核聚变状态:稳定。”
年轻助手的声音因激动而破音,调出实时监测数据:
-聚变反应温度:12亿摄氏度(稳定在设计值±5)
-能量输出功率:38x102?瓦(相当于地球总功率的1200倍)
-氢燃料消耗率:17x10?吨秒(预计可持续燃烧50亿年)
-内核熔融范围:直径2800公里(较撞击前扩大300)
最关键的地磁场数据,在撞击后48小时终于清晰起来。
“地磁场强度:32x10??特斯拉!”
陈博士的手指重重点在屏幕上,这个数值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的95,“方向稳定,两极对称,是标准的偶极磁场!”
他调出磁场形成的动态模拟:谷神星撞击产生的13x102?焦耳能量,不仅点燃了氢聚变,更像一根巨搅棒,让火星内核的熔融岩浆开始高旋转——这正是地球磁场形成的“电机原理”
。
而更精妙的是,部署在火星表面的时空转换仪,在冲击波中全部损毁时释放的残余磁场,像无数个种子,引导着新生磁场快成型。
“时空转换仪的钕铁硼磁体在高温下失,释放的12特斯拉瞬时磁场,刚好给火星内核的等离子体‘定了向’。”
陈院士解释道,“这让磁场稳定期提前了至少100年,现在的强度已经能完全抵御太阳风的剥离。”
液态水的检测报告同样令人振奋。
“全球液态水总量:19x101?千克(相当于地球淡水资源的30)。”
水文专家调出全球水域分布图,“其中集中在赤道区域,形成了三个连续的海洋,平均深度达200米。”
更重要的是水质分析:谷神星冰层中的矿物质在撞击高温下溶解,让新形成的水体天然含有钾、钠、钙等元素,ph值稳定在72,完全符合地球生物的生存标准。
“水资源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还是不够。”
梁小龙翻看着报告,突然指着一条数据笑了,“还得再找几颗冰球撞几下才行。”
地壳稳定性的检测则体现了马里奥舰队的前瞻性。
“最大地震等级:72级,集中在北极撞击区。”
地质专家调出地壳应力图,“地壳极度不稳定。”
惊喜的是土壤改良数据。
谷神星岩石中含有的35铁镍和8磷钾元素,在撞击后随火山活动散布到火星表面,让原本贫瘠的土壤肥力提升了300。
“检测到的氮含量虽然还偏低,但我们带去的固氮蓝藻已经开始工作,预计一年内就能达到地球耕作土标准。”
生物学家的声音充满期待。
当所有数据汇总到李扬面前时,刚好是火星改造计划启动一周年的日子。
全息投影上,那颗红色的星球已悄然改变:蓝色的海洋覆盖了赤道三分之一的区域,白色的云层在新形成的大气中流动,南北两极的冰盖因内核升温开始融化,露出下方褐色的土地。
最神奇的是它周围那层淡蓝色的磁场光晕,像给这颗星球戴上了保护罩。
“扬哥,你看!”
梁小龙指着屏幕角落的小窗,那里正播放着地球的庆祝画面——各国地标建筑都亮起了红色灯光,联合国总部广场上,数万民众举着“火星,人类第二家园”
的标语欢呼。
李扬调出系统面板,之前启动的“红核计划”
进度条已显示第一阶段完成。
他想起那个晨雾弥漫的清晨,自己在桃源仙庄湖心亭里说的“作妖”
——现在看来,这场跨越星辰的“作妖”
,或许正是人类文明最壮丽的诗篇。
“通知舰队,准备返航。”
李扬的目光再次投向火星,那里的内核仍在燃烧,磁场仍在变强,新的海洋正孕育着未知的可能,“告诉地球,火星的第一班移民船,可以开始筹备了。”
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缓缓掉头,拖着谷神星撞击后残留的尾迹,向着蓝色的地球返航。
而在它们身后,那颗被点燃的红色星球,正带着人类的希望,在太阳系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本章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