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规划容纳500万人的城市,位于赤道附近的伊希地平原,紧邻“新亚马逊河”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城市规划采用了“海绵城市”
和“垂直绿化”
的理念,所有建筑都安装了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系统,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资源。
市中心的“龙兴塔”
高500米,是一座集办公、科研、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塔顶的观测台可以360度俯瞰整个城市。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座比地球更宜居的城市。”
席建筑师介绍道,“街道两旁种植着从地球引进的悬铃木和银杏,经过基因改造后能在火星茁壮成长;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配有公园和绿地,居民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地下管网采用智能系统,能根据人流量和降雨量自动调节。”
移民们的热情高涨,他们分成无数个建设小组,有的负责盖楼,有的铺设道路,有的种植树木,有的调试设备。
李扬和梁小龙也加入了劳动,他们在“龙兴广场”
种下了第一棵火星苹果树——这棵树的树苗来自陕西延安,经过改造后能在火星结果。
“等这棵树长大了,就能结出火星苹果了。”
梁小龙摸着树干,“到时候一定要请地球的朋友来尝尝。”
除了龙兴市,其他区域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在“新工业谷”
,一批高科技工厂拔地而起,生产从航天零件到日常用品的各种物资,其中80的原材料来自火星本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新硅谷”
,桃园集团设立了火星研究院,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研究方向包括星际航行、生态农业、新材料等;
-在“新旅游区”
,乌托邦平原的陨石坑被改造成了地质公园,游客可以乘坐磁悬浮列车游览,欣赏火星独特的地貌风光。
一年后,当李扬再次巡视火星时,眼前的景象已经焕然一新:
-龙兴市的常住人口达到80万,街道上车水马龙,公园里欢声笑语,学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火星的铁路和公路网覆盖了主要城市和承包区,磁悬浮列车的时达到500公里;
-农业区的面积扩大到100万平方公里,不仅能满足火星的需求,还能向地球出口大量农产品;
-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龙元,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
在龙兴塔的顶层,李扬看着脚下的城市,又望向遥远的地球。
那颗蓝色的星球在夜空中闪烁,像一颗温柔的眼睛,注视着它的“兄弟”
正在经历的蜕变。
“我们做到了。”
梁小龙递过来一杯用火星矿泉水泡的茶,“从第一次提出改造火星,到现在百万移民安居乐业,只用了不到三年。”
李扬抿了一口茶,茶香中带着淡淡的火星泥土气息。
他想起了第326章在桃源仙庄的那个清晨,想起了谷神星撞击时的惊心动魄,想起了无数人为这个目标付出的努力。
“这只是开始。”
李扬望着星空,“火星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未来,我们还要探索更远的宇宙,让龙国的旗帜,插遍银河系的每一个角落。”
远处的太空电梯依旧在忙碌地运转,将物资和人员送往太空;引力列车的灯光在星轨上闪烁,像一条连接两颗星球的项链。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个新的文明正在崛起,书写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本章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