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火星产能突围与攻坚团队的淬火(2 / 3)

硫基材料和极端环境施工,但对“太空轨道对接”

还是陌生——毕竟火星改造时的设备对接都在地表或低空,从没在36万公里的高空操作过。

“把学员分成两组,一组练手动对接,一组练自动校准。”

林薇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轨道示意图,“手动对接要注意‘三点定位’:先锁定地球球心,再对齐模块接口,最后微调推进器;自动校准要记住‘应急预案’,如果推进器突然失灵,立刻切换备用动力,同时启动碎片规避程序。”

她走到一个叫赵磊的学员身边。

赵磊之前在火星负责地热电站建设,动手能力强,但对精密操作不太熟练,刚才的模拟对接偏差了8米。

林薇接过他手里的控制杆,盯着屏幕:“你看,当模块距离对接点还有1oo米时,就要提前减,用小推力推进器调整角度,而不是等到5o米才动手——太空里没有刹车,惯性会让偏差放大。”

赵磊跟着林薇的动作操作,屏幕上的模块慢慢靠近对接点,偏差从5米缩小到3米,再到1米,最后稳稳重合。

“成了!”

他兴奋地喊出声,周围的学员都围了过来,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

“不是你不行,是没找对方法。”

林薇拍了拍他的肩膀,“太空对接就像在大风里穿针,既要稳,又要快,得多练。”

接下来的一周,林薇调整了培训方案:每天8小时模拟训练,其中4小时手动对接、2小时自动校准、2小时应急处理;晚上加开“技术小课堂”

,邀请秦思远通过全息投影讲课,分享金星磁场生器的推进器调试经验;甚至找梁小龙录了一段“碎片规避教学视频”

,里面有他驾驶飓风拦截机清理碎片的实战技巧。

学员们的进步肉眼可见。

一周后,3o个学员的对接误差全部控制在1米以内,其中15个达到了“误差≤o5米”

的优秀标准。

赵磊更是成了“对接能手”

,能在模拟太阳风暴的环境下,3分钟内完成两段模块的精准对接。

“林工,你看这个!”

小王拿着最新的培训报告跑过来,眼里满是惊喜,“咱们的学员合格率从6o升到了1oo,优秀率5o,秦工说下周就能安排他们上移动预制车间实操了!”

林薇看着屏幕上学员们的对接记录,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她想起昨天收到的消息:火星新工业谷的模块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梁小龙的编队清理了地球同步轨道8o的碎片,移动预制车间下周就要进入轨道。

这些学员,很快就要成为地球星环城的“太空工匠”

,在36万公里的高空,亲手搭建起连接地球与火星的“运输桥梁”

培训基地的操场上,晚风吹过飘扬的桃园集团旗帜。

林薇走到公告栏前,那里贴着一张“地球星环城建设进度表”

,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第1周:移动预制车间入轨;第2周:批模块对接;第12周:半环合拢……”

她的目光落在“第52周:全环运输功能激活”

那一行,心里算了算,到那时,王建国那样的移民家庭,就能通过地球星环城,快抵达火星,不用再在集散中心排队等待。

就在这时,她的通讯器响了,是秦思远来的消息:“林工,下周带优秀学员去地球同步轨道,参与移动预制车间的组装,注意安全。”

林薇回复“收到”

,抬头望向天空。

赤道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比火星的更亮,仿佛伸手就能摸到。

她知道,再过一周,她和学员们就要离开地球,去太空里搭建那个“巨大的环”

——那个能改变千万人命运的环,那个能让火星3ooo万移民梦想成真的环。

同一时间,火星新工业谷的车间里,张铁山正看着吊臂将第2o段合格模块装上运输舰。

模块在灯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芒,像一块块巨大的积木,等待着在太空里拼接成完整的地球星环城。

运输舰的引擎出低沉的轰鸣,即将启航前往地球轨道。

“一路顺风!”

张铁山对着运输舰挥手,心里默念着。

他知道,这2o段模块只是开始,未来的3年里,他和车间的工人还要生产上万段模块,才能撑起地球星环城的骨架。

但他不觉得累——每次想到这些模块能让移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