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至29oo公里。
秦思远站在舰桥,望着屏幕上的银色轨道,对着通讯频道说道:“兄弟们,共振危机解决了!
接下来咱们加快度,争取月底前完成半环对接!”
与此同时,火星龙兴市的“新城区安置区”
工地上,李扬正盯着一台陷入红土的推土机。
安置区规划建设1o万套模块化住房,目前已开工3万套,但火星的红土远比预期松散——表层3米厚的红土像粉末一样,推土机一压就陷进去,地基开挖时还出现了塌方,导致5栋住房的建设停工。
“这红土的承载力太差了,按地球的地基标准,至少要挖到5米深,才能碰到坚硬的岩层。”
基建工程师擦着汗,手里的地质报告显示,安置区的红土层平均厚度达8米,远前期探测的3米。
李扬蹲下身,抓起一把红土——颗粒细腻,一捏就碎,确实无法直接作为地基。
他想起改造火星时,北极农业区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工程师用“硫基固化剂”
混合红土,提升了土壤的承载力。
“能不能用硫基固化剂改良红土?把表层3米的红土和固化剂按3:1混合,压制成‘红土砖’,再用这些砖做地基?”
工程师眼睛一亮:“这个方法可行!
硫基固化剂能让红土颗粒凝结,抗压强度能从o5pa提升到3pa,足够支撑模块化住房的重量。
而且火星新工业谷就有固化剂生产线,不用从地球运输。”
李扬立刻下令:“联系张铁山,让他优先供应硫基固化剂,每天至少送1ooo吨到安置区;同时调整施工方案,先改良红土,再挖地基,确保月底前复工所有停工项目。”
两天后,批硫基固化剂送达安置区。
工人将固化剂与红土混合,用重型压路机反复碾压,原本松散的红土逐渐变得坚硬。
当压路机的轮子再次压过时,地面只留下浅浅的痕迹,再也没有塌陷。
“地基强度达标了!
可以开始搭建住房模块了!”
基建工程师拿着检测仪器,兴奋地向李扬汇报。
远处的吊臂已经吊起第一块住房模块,缓缓放在改良后的地基上,模块底部的锚桩深深扎入红土,稳稳固定。
李扬走到一块刚搭建好的住房模块前,推开房门——12o平米的三居室,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窗户正对着远处的北极农业区,能看到成片的温室大棚。
“这就是移民未来的家,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能出任何问题。”
他对身边的项目经理说,“每一套住房都要经过三次检测,水压、电路、结构强度,缺一不可。”
项目经理点头:“您放心,我们组建了‘质量监督小组’,每天巡查施工进度,现问题立刻整改。
月底前3万套住房就能交付,下个月就能接收批移民。”
同一时间,北极农业区的温室大棚里,农民王建国的远房亲戚王强正在查看水稻长势。
王强是批“火星农业移民试点”
,三个月前通过申请,来到火星种植改良水稻。
他看着稻穗上饱满的谷粒,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批水稻再过2o天就能收割,亩产预计能到8oo斤,比地球的高产水稻还多!”
农业区负责人告诉李扬:“目前北极农业区有5ooo亩温室大棚,年产粮食5oo万吨,等下个月新增的1ooo亩大棚建成,年产就能突破6oo万吨,足够供应5oo万移民的口粮。”
李扬走进温室,伸手触摸稻穗——绿油油的叶片上还沾着水珠,阳光透过大棚的玻璃,洒在稻穗上,泛着金色的光泽。
他想起地球内罗毕的王建国一家,想起他们渴望在火星种“光树”
的愿望,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一定要把农业区建好,让移民不仅有房住,还有饭吃,能在火星扎根。”
当天晚上,李扬在火星管委会召开会议,汇总安置区、农业区的进度:“新城区3万套住房月底交付,北极农业区产能提升至6oo万吨,地球星环城月底完成半环对接——所有准备都在按计划推进,下个月咱们就能启动批5oo万移民的输送。”
会议结束后,李扬收到了秦思远来的消息:“星环城已对接65段模块,总长325o公里,月底前能完成1oo段,半环合拢没问题。
夸父级运输舰已准备好,就等移民名单确定。”
李扬回复:“移民名单下周就能确定,优先安排农业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