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以华裔为主,听说还有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那边任职。”
他的同事是位天文学家,手里也捏着封推荐信,闻言点了点头:“我之前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听人提过。他们去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量子纠缠超距作用’的论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里面的实验数据,比我们现在能做到的,领先了至少二十年。就是他们一直很低调,没怎么公开实验室的细节,也没对外招过太多人。”
“这么厉害?”旁边的一位生物学家凑过来,好奇地看着天文学家手里的信,“那他们这次为什么主动邀请我们去?难道是想合作?”
这些议论声不大,却像水波一样在厅内散开。更多科学家接过推荐信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原本只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此刻却因为这几句讨论,对这个陌生的科技公司生出了真切的好奇。有人立刻展开信纸,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有人捏着信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烫金logo。
李扬听到了这些议论,却没刻意回应,只是继续分发推荐信。最后,他走到申玉菲面前,递过最后一封——这封信的封皮上,除了logo,还多了一行手写的小字:“致申玉菲博士:期待与你探讨‘边界之外’的可能。”
李扬看着申玉菲,眼神坦诚,也带着几分期待:“申博士,我真心诚意地邀请你也去桃源科技看看。你所信奉的‘主’,在桃源科技面前,可能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那里有能观测更高维度的设备,有突破现有科技局限的实验数据。或许你到了那里会发现,你一直纠结的‘边界’,其实只是还没被推开的一扇门。”
申玉菲看着手中的推荐信,指尖轻轻划过那行手写的小字,指甲在牛皮纸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她没立刻回答,只是抬头看向厅内的科学家们——有人正低头和同事讨论信上的内容,有人拿着信若有所思,还有人已经在小声问李扬“去桃源科技需要准备什么”。原本沉重绝望的氛围,此刻像被风吹散的雾,渐渐多了几分期待和鲜活。
窗外的晚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起桌上的信纸边角,也吹来了院里的桂花香。李扬站在原地,看着申玉菲,也看着满厅的科学家——他知道,这叠推荐信,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科学边界”这片平静却压抑的水里,而接下来的涟漪,会带着这些科学家,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申玉菲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李扬身上,语气依旧平静,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坚定:“我会考虑的。”
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厅内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些。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申玉菲的“考虑”,更是“科学边界”的一次松动——而那扇通往“桃源科技”的门,已经悄悄打开了一道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