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火种不问来处只看往哪儿烧(1 / 3)

阿侬站在交州府衙门外,望着那座新修缮的“火祠”

,心里像堵了块石头。

这“火祠”

建得不大,就一间土坯房,里头供着尊看不出模样的泥像,说是“引火公”

香火倒是挺旺盛,袅袅青烟,熏得人睁不开眼。

她想起当初在东宫,武媚娘也是这般受人敬仰,被视作神明一般的存在。

可现在呢?

神明陨落,蓝焰商会才是百姓的希望。

“阿侬,这事儿,要不要跟上面说一声?”

身边的炭工小声问道。

阿侬点了点头,转身走进府衙。

交州刺史冯元一,是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

笑面虎,说的就是这种人。

他听完阿侬的汇报,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阿侬啊,这事儿嘛,我看就没必要小题大做了。

百姓信奉个‘引火公’,又没动咱们的税赋,咱们干涉那么多干嘛?民俗自治,懂不懂?”

阿侬心里明白,这冯元一就是想看看蓝焰商会的底线在哪里。

新政推行,总有人想试试水深。

她压住火气,说道:“冯大人说的是,只是这火祠来路不明,万一出了什么岔子……”

“能出什么岔子?”

冯元一摆了摆手,“老百姓烧个香,还能烧出人命不成?行了行了,你先下去吧。”

阿侬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商会分部,越想越不对劲。

她把情况跟贺兰楚说了。

贺兰楚是蓝焰商会的账房,胡商之女,精打细算,心思细腻。

她听完,皱着眉头说:“阿侬姐,这事儿不简单。

我查了账,最近府衙拨了不少款子给这火祠。

而且,我拿到了一份香客名录……”

贺兰楚递给阿侬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

阿侬仔细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这…这怎么可能?”

名录上,赫然有多名火政监察哨的轮值人员。

火政监察哨,是蓝焰商会派驻地方的,负责监督炭料质量,推广安全用火的。

他们竟然也去拜“引火公”

“看来,这背后有人在搞鬼啊。”

贺兰楚说道,“我连夜传信长安,请太子殿下定夺。”

长安,民生司。

李承乾看着贺兰楚的密信,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他放下信,拿起一本《静火三录》,翻到“灶神考”

一节。

“殿下,这事儿……”

一旁的薛仁贵欲言又止。

李承乾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不必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

几天后,岭南的百姓们现,随着新一批的炭料包,还多了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写着《家火记》。

打开一看,里面摘录的,正是《静火三录》中关于灶神的考证。

“古称火帝燧人,今知取火在手;不必焚香祈佑,但求炉净烟清。”

这几句话,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呦,这是啥玩意儿?”

“不知道,说是太子殿下让人印的。”

“太子殿下还管咱老百姓烧火的事儿?”

“谁知道呢,看看呗。”

百姓们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了《家火记》。

几天后,交州某个偏远的山村里。

一个老妇人站在火祠前,望着那座破旧的土坯房,叹了口气。

“老婆子,咋了?又想去拜‘引火公’了?”

老汉问道。

老妇人摇了摇头,说道:“不拜了。

太子殿下说了,取火在手,不用求神。

咱们烧好炭,把屋子烧暖和,比啥都强。”

说着,她抡起锄头,一下砸在了火祠的门槛上。

“老婆子,你这是干啥?”

老汉吓了一跳。

“这门槛碍事,拆了!

咱们用它做个灶台底座,刻上几个字。”

老妇人说道。

“刻啥字?”

“此地不迎神,只暖人!”

没过多久,交州各地的火祠,都开始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有的被拆了,有的被改造成了公共灶台,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标语,但都离不开“暖人”

二字。

冯元一看到这种情况,傻眼了。

他原本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