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回春堂(1 / 2)

把自己这匹马卖掉?

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那要到什么时候了。

总不能大街上随便拉过来一个人就问,人家买马吗?

非得让人家把自己当成了神经病。

算了,赖就赖到底吧!

俗话说,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

直接去找安道全,借些银两,先把肚子喂饱了再说吧!

以前来过一次建康府,只是时间太久了,而且这座繁华的都市变化也太大了,他已经记不得具体的位置了。

张顺牵着马,揉了揉咕咕作响的肚子,决定先寻人问路。

安神医名头响亮,想必不难打听。

他四下一瞧,正好看到街角有个卖烧麦的老汉,正掀开蒸笼,热气腾腾,麦香扑鼻。

张顺咽了口唾沫,走上前去,抱拳行礼,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和缓:“老丈,叨扰了。

请问您可知晓,建康府有位神医安道全,他的医馆在何处?”

那老汉抬起头,用汗巾擦了擦手,打量了一下张顺。

见张顺虽然风尘仆仆,但眉眼端正,不似歹人,便笑道:“客官是来寻安神医瞧病的?那你可问对人了!

安神医的‘回春堂’,就在前面朱雀门街,拐过弯,看到一株大槐树,树下那家青瓦白墙、门口求医的人排成长龙的便是!

好找得很!”

“多谢老丈!”

张顺心中一喜,果然问对了人。

他谢过老汉,牵马便往朱雀门街走去。

没走多远,果然见一株虬枝盘曲的古槐,枝叶茂盛,遮出好大一片阴凉。

槐树对面,正是一家医馆,门楣上悬着“回春堂”

三字匾额,笔力遒劲。

馆前果然如老汉所说,候诊的人排成了长队,一直延伸到街边。

有拄着拐杖的老翁,有抱着孩童的妇人,还有面色焦黄的汉子,众人虽面带病容,却都安静等候,秩序井然。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气,与街市的喧嚣浮躁截然不同。

张顺将马拴在槐树下,整了整衣衫,迈步便往医馆里走。

他心急救人兼填饱肚子,也顾不得排队了。

排队的病人见有人要插队,顿时一阵骚动。

一个排在前面、管家模样的人伸手拦住他,不满道:“哎,你这人好没道理!

没见大家都在排队吗?安神医看病讲究先来后到,后面排队去!”

张顺心急,也知自己理亏,但时间紧迫,只好赔着笑脸,对那管家拱拱手:“这位大哥恕罪,在下有极紧急的事情要见安神医,并非为了瞧病,烦请通融则个。”

那管家把眼一瞪:“谁是你大哥?哪个来寻安神医的不是有紧急事?若都像你这般插队,岂不乱套了!”

“是呀不能插队!”

“到后边排队去,我们都排了一个时辰了。”

排队就医的人们也都非常不满意,也是,人家排了半天队,你刚来就要插到最前面,也确实说不过去。

争执声惊动了医馆里面,一个小学徒模样的少年闻声走了出来,问道:“何事喧哗?”

有人一指张顺,赶忙回道:“这个人刚来便要插队。”

那小学徒约莫十五六岁,穿着一身洗得白的青布短衫,大概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脸上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老成。

他上下打量了张顺一番,见其衣着普通,风尘仆仆,牵着的马也并非什么名驹,语气便带了些不耐:“这位好汉,规矩就是规矩。

想请家师看病,烦请后面依次排队。

若是急症,也需按序等候,家师自会酌情处置。”

张顺心里本就焦急,又被这半大孩子用话堵住,一股火气差点蹿上来。

但他想到此行关乎梁山兄弟和济州府百姓的安危,又有求于安道全,只得强压下去怒火,脸上堆起笑容,再次拱手,语气更加恳切:“小哥误会了,在下并非为自己求医。

实在是人命关天的急事,必须立刻面见安神医。

烦请小哥进去通禀一声,就说浔阳江故人张顺,有十万火急之事求见!”

张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留了一个心眼,没有敢把实情说出来。

虽然,这时候的信息传播比较慢。

但是,济州府被水泊梁山攻陷的消息,应该也传到了建康府。

小学徒见张顺报出名号,语气不似作伪,又听得“人命关天”

、“十万火急”

,脸上的倨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