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孩童联诗传雅韵老匠合璧铸新器(1 / 3)

瑞国都城的盛夏,暑气蒸腾,御花园的凉亭里却透着清凉。

几株高大的合欢树撑开浓密的绿荫,树下的石桌上摆着冰镇的酸梅汤,苏婉正和兰妃、柳妃翻看百工学堂送来的孩童诗作。

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天真的巧思,既有“瑞云生翠叶,焰灵吐红英”

的状物,也有“共饮一河水,同耕万亩田”

的感怀。

“这个阿豆的诗真有意思。”

柳妃指着一张纸,上面写着“陶土捏双花,一紫又一黄。

瑞云裹焰灵,像块甜糕糖”

,字迹东倒西歪,末尾还画了个歪扭的笑脸,“把双花泥比作甜糕,亏他想得出来。”

兰妃笑着点头:“这孩子心细,上次龙舟节,他还特意把掉到水里的小旗子捞上来,说‘瑞云和焰灵不能分家’。”

苏婉拿起另一张纸,是阿禾写的:“机上丝千缕,线中藏两邦。

织出云追花,送到陛下旁。”

字迹娟秀,末尾还绣了朵小小的焰灵花。

她轻声道:“阿禾这孩子,不仅手艺好,心思也纯。

听说她最近在学瑞国的格律诗,周明博士总夸她有悟性。”

正说着,李德全匆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娘娘,云罗的敖风督查派人送礼物来了,说是百工学堂的孩子们合力做的,给陛下和娘娘解暑。”

打开木盒,里面是一把折扇,扇骨是云罗的紫檀木,刻着细密的焰灵花纹;扇面是双花锦,上面用两国文字写着“清风共沐”

,旁边还画着几个孩子在学堂里读书的场景——徐农官在教农具,赵老根在揉陶土,王织娘在织布,每个身影都栩栩如生。

“这扇面画得真好。”

兰妃轻抚着扇面,“看这笔触,像是阿禾画的。”

苏婉点头:“扇骨的刻工带着秦木匠的风格,这定是孩子们和工匠们一起做的。

李德全,把这扇子给陛下送去,再请他来看看这些孩子的诗,定能解解暑气。”

御书房里,林羽正和周明讨论编撰《两国通志》的事。

见苏婉进来,他放下手中的书稿,笑着起身:“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

“陛下看看这些孩子的诗就知道了。”

苏婉把诗稿递给他,又展开那把折扇,“这是百工学堂的孩子们送的,说是‘清风共沐’。”

林羽看着诗稿,又摩挲着折扇,眼中泛起暖意:“‘共饮一河水,同耕万亩田’,说得比朝堂上的奏折还透彻。

周博士,你看能不能在百工学堂之外,再办几所‘联韵学堂’,专门教两国的孩子读书写诗,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彼此的文化。”

周明拱手道:“陛下圣明。

臣正有此意,已让敖风督查在云罗选了三处校址,打算秋收后就动工。”

林羽点头:“好。

让户部拨款,校舍的样式就用‘两院合一’——前院是瑞国的歇山顶,后院是云罗的吊脚楼,让孩子们在一个院子里,既能读《论语》,也能学《云罗歌谣》。”

消息传到云罗的百工学堂,孩子们都炸开了锅。

阿豆拉着阿禾的手,蹦蹦跳跳地说:“阿禾姐姐,我们以后能学瑞国的诗了吗?就像上次听到的‘春种一粒粟’那样。”

阿禾笑着点头:“是啊,周博士说还要教我们对对子呢。

瑞国的上联,云罗的下联,多有意思。”

徐农官在一旁听着,对敖风笑道:“这才是长久之计。

手艺能传家,文化能连心,两样都抓住了,两国才能真的亲如一家。”

敖风深以为然:“徐老说得是。

我已经让人去请瑞国的私塾先生了,还打算在学堂里建个‘诗墙’,孩子们写的好诗,都抄在上面,让大家天天看。”

此时的联艺坊里,正有一件更令人兴奋的事在生。

秦木匠和瑞国的铁匠吴师傅,正在合力打造一尊“双花鼎”

——鼎身用瑞国的精铁铸造,刻着云罗的缠枝焰灵花纹;鼎足是云罗的硬木雕刻,镶着瑞国的银丝瑞云纹,打算送给即将落成的联韵学堂当镇校之宝。

“吴老弟,这鼎耳的弧度得再弯半寸,像云罗的牛角杯那样,才够气派。”

秦木匠拿着尺子,在铁坯上比划。

他的手指因为常年握刀,布满老茧,却稳得像磐石。

吴师傅抡着锤子,火星四溅:“没问题!

我这就加火重锻。

对了,鼎底的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