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孩童联诗传雅韵老匠合璧铸新器(2 / 3)

文,用两国文字各刻一遍‘教学相长’,怎么样?”

“好主意!”

秦木匠笑道,“再让王织娘用金粉描一遍,保证金光闪闪,比宫里的鼎还好看。”

旁边的陶窑前,赵老根和孙师傅也没闲着。

他们正在烧制一批“联韵陶笛”

,笛身是双花泥做的,上面刻着简单的乐谱——一半是瑞国的《童谣》,一半是云罗的《牧歌》,孩子们一吹,两种调子能自然地合在一起。

“孙老哥,这笛孔的间距得按云罗孩子的手指长短来,不然他们按不住。”

赵老根一边转动陶坯,一边说道。

孙师傅点头:“我已经量过了,比瑞国的陶笛多开一个小孔,音域更宽,能吹的调子也更多。”

消息传到瑞国的后宫,苏婉特意让人送来一批上好的金粉和朱砂,还附了一封信,说:“双花鼎成之日,定要告诉我们,宫里会派乐师来,用联韵陶笛奏一曲新乐,为联韵学堂助兴。”

兰妃和柳妃也没闲着,她们亲自绣了一幅“百子联诗图”

——上面画着一百个孩子,一半穿着瑞国的衣裳,一半穿着云罗的服饰,有的在写诗,有的在对对子,背景是交织的瑞云和焰灵花,打算送给联韵学堂当门帘。

“你看这孩子的辫子,得按云罗的样式来,编三股才对。”

兰妃指着图上的一个小男孩,对柳妃说。

柳妃笑着调整丝线:“知道啦,你都念叨三遍了。

这个瑞国女孩的带,得用焰灵花色的,才够显眼。”

龙舟节过后,瑞国都城的市集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玩意儿——“双花诗签”

钱老板的绸缎铺里,王织娘将孩子们的诗绣在小巧的锦缎上,瑞国的一面绣着诗句,云罗的一面绣着对应的插画,姑娘们争相购买,说是“戴在身上,又有文化又好看”

“钱大哥,这签子卖得真好,三天就卖完两箱了。”

王织娘清点着订单,脸上满是笑意。

她的指尖因为常年绣花,有些微微僵,却灵活得像蝴蝶。

钱老板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是!

咱们的诗签,既有瑞国的雅,又有云罗的艳,谁不喜欢?我已经让人去瑞国的其他城镇铺货了,保证能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的诗。”

联韵学堂落成的那天,真是比过年还热闹。

林羽和苏婉亲自去了云罗,看着孩子们在诗墙上贴自己的诗,在双花鼎前合影,用联韵陶笛吹奏新学的曲子,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陛下,你听!”

苏婉指着不远处,阿豆正用陶笛吹着瑞国的《春晓》,阿禾在一旁用云罗的方言唱和,两种声音一唱一和,竟异常和谐。

林羽点头笑道:“这比任何奏章都有说服力。

你看这鼎,这诗墙,这孩子们的笑脸,都是咱们用心血换来的和平啊。”

典礼上,周明博士请两国的孩子各出了一句上联,让大家对下联。

瑞国孩子出的是“瑞云拂绿柳”

,云罗的孩子立刻对出“焰灵映红荷”

;云罗孩子出的是“田埂共挥锄”

,瑞国的孩子马上接上“河上同荡舟”

,引得满堂喝彩。

张奶奶拉着林羽的手,抹着眼泪说:“陛下,我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日子。

孩子们在一起念书,工匠们在一起做活,就像一家人……”

林羽握住她的手,郑重道:“奶奶放心,这样的日子,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夕阳西下,联韵学堂的钟声响起,孩子们排着队,用两国语言齐声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声音稚嫩,却透着坚定,像种子落在土里,出要破土而出的力量。

敖风站在诗墙前,看着上面孩子们的诗句,忽然觉得,自己当初放下仇恨,选择这条道路,是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事。

他想起林羽的嘱托,想起张奶奶的期盼,心中充满了力量。

瑞国的皇宫里,林羽和苏婉正看着从云罗送来的“双花鼎”

图样。

苏婉轻声道:“陛下,你看这鼎,铁与木相嵌,花与云共生,多像我们现在的日子。”

林羽点头:“是啊,刚则铁,柔则木,刚柔并济才能长久。

文化与手艺,就像这鼎的两只耳,缺了谁都不行。”

属于林羽与三千嫔妃的故事,在这朗朗的读书声里继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