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双邦医馆传仁术药圃共生续良方(1 / 2)

瑞国都城的初夏,惠风和畅,城西的“双邦医馆”

前锣鼓喧天。

这座由林羽亲自题写匾额的医馆,青瓦白墙,既有瑞国建筑的规整,又带着云罗吊脚楼的灵动,门前的空地上,瑞国的百姓送来青竹搭起凉棚,云罗的乡亲搬来焰灵花盆栽满廊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陈老哥,你看这问诊台,按你说的做成云罗的长条案,两边能坐医者,中间容病人,果然方便。”

李修远穿着一身崭新的医袍,正和陈松检查馆内陈设。

诊案是云罗硬木打造,刻着缠枝焰灵花纹;旁边的药柜则是瑞国样式,抽屉上用两国文字标注着药名,“金银青翘”

“焰灵当归”

等合璧药材的名字格外显眼。

陈松摸着诊案边缘,点头道:“李老弟这药柜也做得地道,抽屉里的分层板用瑞国的薄铁片隔开,防潮又结实。

对了,咱们的‘双邦药圃’选在哪处了?青翘草喜阴,金银花爱阳,得找个半阴半阳的坡地才好。”

李修远指向医馆后院:“早就选好了!

后院那片坡地,左边种云罗的青翘草、焰灵根,右边种瑞国的金银花、当归,中间留条小路,两边的草药能互相传粉,说不定能长出新药材呢。”

两人正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提着药篮走进来,是张奶奶。

她篮子里装着刚采的新鲜艾叶,笑着说:“两位神医,我给医馆送些艾条,驱蚊辟邪最管用。

这可是瑞国的艾草,混着云罗的薄荷晒的,烟少味香。”

“张奶奶有心了。”

陈松接过药篮,“快请坐,我给您把把脉,看看上次的咳喘好利索了没。”

张奶奶刚坐下,门外就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是李大叔背着一个云罗少年匆匆赶来,少年着高烧,脸色通红,李大叔急得满头大汗:“李院判,陈神医,快看看狗剩!

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一早就烧得说胡话,跟上次时疫的样子有点像!”

陈松立刻上前,先用云罗诊法摸了摸少年的额头和后颈,又让李修远号脉。

李修远凝神片刻,眉头舒展:“不是时疫,是风热感冒夹湿,比寻常感冒重些,但好治。”

“那就好,那就好。”

李大叔松了口气,抹了把汗。

陈松取来青翘草和金银花,对旁边的学徒说:“用瑞国的蒸馏法煮药,取头道蒸馏液,再加一勺云罗的焰灵花蜜,给孩子服下。

我再用刮痧板给他刮刮肘窝,散散湿毒。”

学徒们手脚麻利地准备着,瑞国的小徒弟负责烧蒸馏器,云罗的药童忙着捣药,配合得默契十足。

不过半个时辰,少年的烧就退了不少,能开口说话了,李大叔千恩万谢,非要留下刚摘的新菜当谢礼。

医馆的热闹传到后宫,苏婉正和兰妃、柳妃翻看《双邦药录》的定稿。

兰妃指着其中一页“妇人调养方”

,笑道:“这方子用瑞国的阿胶配云罗的焰灵花膏,既能补血又能安神,我让人给各宫姐妹都备了些。”

柳妃拿起一张药圃的图纸,上面标注着各种草药的种植位置,旁边还画着浇灌用的工具——瑞国的汲水车连接着云罗的竹水管,构思巧妙。

“这药圃的灌溉法子真妙,”

她赞叹道,“既省人力又能把两边的草药都浇透,李院判和陈神医真是心思缜密。”

苏婉点头:“我已经让人从御花园的药圃里选了些珍贵的药材苗,送去双邦药圃,让他们试试能不能和云罗的草药嫁接。

对了,听说医馆缺些给穷人抓药的钱,咱们各宫凑些份例,设个‘惠民药箱’,让看不起病的百姓也能拿药。”

兰妃和柳妃齐声应好,兰妃当即让人取来五十两银子,柳妃则让人送来几匹上好的绸缎,打算拿去市集变卖,换成药材钱。

御书房里,林羽正和周明博士讨论在联韵学堂增设“医药课”

的事。

见苏婉进来,他放下奏折笑道:“正说要请陈松和李修远去学堂讲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懂些医理,你就来了。”

“陛下和我想到一处去了。”

苏婉将“惠民药箱”

的想法告诉林羽,“孩子们学些基础医术,既能照顾自己,也能帮邻里,是好事。”

林羽点头:“就这么办。

让工部给学堂做些简易的药箱,里面放些常用药和《双邦药录》的简本,再请陈松和李修远每月去讲一次课,教孩子们辨认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