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少年医班初开课双邦药诀谱新篇(1 / 2)

瑞国都城的暮春,联韵学堂的后院辟出了一方新的天地——“少年医班”

的教室窗明几净,案几上摆着小巧的药碾、铜臼和层层叠叠的药罐,墙上挂满了彩色的草药图谱,既有云罗的焰灵根、血竭草,也有瑞国的金银花、石榴皮,连窗台上都摆着几盆刚芽的连理藤,透着勃勃生机。

“阿禾姐姐,这‘双花药诀’你背熟了吗?”

阿豆捧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陈松和李修远合编的口诀,用两国文字对照书写,“瑞雪融时采银花,焰灵初绽摘其华——后面是什么来着?”

阿禾正用小秤称取金银花,闻言笑道:“后面是‘青翘带露晨时采,血竭凝脂午后挖’。

记药诀要结合时令,就像咱们种庄稼,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有讲究。”

她把称好的金银花倒进陶瓮,“你看这银花,得在瑞雪刚化时采,那时的药性最足,过了时节就差远了。”

王砚之坐在旁边研磨焰灵花粉,瑞国的玛瑙研钵里,艳红的粉末渐渐细腻。

“药诀不光记采摘,还要记配伍,”

他指着图谱上的标注,“比如‘银花配青翘,清热效力高;焰灵合当归,补血更精妙’,这些都是两位爷爷从合璧药方里提炼出来的,得烂熟于心。”

狗蛋则在练习包扎,用云罗的麻布裹着瑞国的竹片,模拟骨折固定。

“我爹说,好郎中不光要会开药,还得会包扎,”

他笨手笨脚地系着布条,额角渗出汗珠,“这瑞国的‘八字包扎法’真难,总系不紧。”

阿禾走过去帮他调整:“要像云罗的藤条缠竹架那样,先松后紧,层层相扣,才能固定住。

你看,这样是不是稳多了?”

正说着,陈松和李修远走进来,身后跟着几个新入学的孩子,有云罗的农家少年,也有瑞国的工匠之子。

陈松拍了拍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今日是少年医班第一堂课,咱们不讲太深的医理,先学认药、辨药,”

陈松拿起一株连理藤,翠绿的藤蔓上,金银两色的花朵正悄然绽放,“大家看这连理藤,根是瑞国的金银花根,枝是云罗的焰灵花枝,开花却能兼具两者之效,这告诉咱们什么?”

一个云罗少年举手:“告诉咱们,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可能有新用处!”

李修远赞许地点头:“说得好。

学医也是如此,不能只守着自己国家的法子,要学会取人之长。

比如云罗的艾灸擅长驱寒,瑞国的针灸擅长止痛,合在一起用,效果往往翻倍。”

他指着案上的药材,“今天咱们就分组实践,一组跟着阿禾认云罗药材,一组跟着王砚之辨瑞国药材,狗蛋和阿豆负责演示药诀里的采摘时机,大家轮流学习。”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阿禾带着孩子们来到药圃,指着青翘草讲解:“这草的叶子背面有绒毛,闻起来有股清苦味,夏天蚊子咬了,揉碎了涂在皮肤上,比瑞国的驱蚊水还管用。”

她摘下一片叶子,让孩子们轮流闻,“记住这味道,下次在山里见到,就不会认错了。”

王砚之则在教大家辨认瑞国的石榴皮:“这皮要选陈年的,颜色越深越好,表面有皱纹的更佳,治腹泻最有效。

去年在张家庄,就是用它配焰灵花,救了不少人。”

他拿出两片石榴皮,“大家对比一下,这片新皮和这片老皮,颜色、纹理是不是差很多?”

狗蛋和阿豆则在演示采摘,阿豆举着小篮子,狗蛋拿着小剪刀,按照药诀上的说法,小心翼翼地剪下带露的青翘草。

“晨露未干时采摘,”

狗蛋认真地说,“陈爷爷说,这时的草药带着露水的灵气,药效最好。”

孩子们学得认真,连课间休息都在讨论。

一个瑞国女孩拿着药诀,向阿禾请教:“阿禾姐姐,‘云罗陶瓮藏干药,瑞国冰窖储鲜汁’是什么意思?我们家没有冰窖怎么办?”

阿禾笑着解释:“没有冰窖可以用井藏法,把鲜药汁装在双花泥罐里,吊在井中,离水面三尺,既能保鲜,又不会冻坏,这是云罗的老法子,比冰窖还方便。”

陈松和李修远坐在廊下,看着孩子们互帮互学,眼中满是欣慰。

李修远递给陈松一杯草药茶:“你看那几个孩子,昨天还因为语言不通闹别扭,今天就凑在一起认药了,比咱们当年强多了。”

陈松喝了口茶,茶香混着花香在舌尖弥漫:“孩子的心最纯,没有那么多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