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少年医班初开课双邦药诀谱新篇(2 / 2)

阂。

咱们编药诀、开医班,不就是想让这份纯心延续下去,让双邦的医术能一代代传下去吗?”

他指着墙上的《双邦医典》手稿,“等孩子们再学一阵子,就让他们参与修订,把他们的新现、新想法加进去,这医典才能活起来。”

消息传到后宫,兰妃正和柳妃翻看少年医班的课表,上面既有“云罗草药辨识”

“瑞国针灸基础”

,也有“合璧包扎术”

“双邦急救法”

,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课表真用心,”

兰妃笑着说,“既有各自的专长,又有合璧的技法,孩子们能学到真东西。”

她让人取来几匹云罗的细麻布,“给医班送些去,让孩子们练习包扎,这麻布柔软透气,比普通布料好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柳妃则让人准备了瑞国的玻璃药瓶:“这些瓶子用来装鲜药汁最好,透明的能看清沉淀,比陶瓮方便观察。

再送些玛瑙研钵,研磨药材更细腻。”

苏婉走进来时,手里拿着林羽的亲笔题字——“童蒙习医,双邦共益”

,字迹苍劲有力。

“陛下说,少年医班是大事,要好好支持,”

她将题字递给李德全,“让人装裱起来,挂在医班的正厅,给孩子们鼓鼓劲。”

御书房里,林羽正和周明博士商议在云罗也开设少年医班的事。

“瑞国的医班开得好,云罗也不能落下,”

林羽指着奏折上的计划,“让陈松和李修远各带一队人,分赴两国各地,挑选聪慧的孩子入学,教材就用他们编的《双花药诀》和《双邦医典》简本,务必让更多孩子能学医治病。”

周明拱手道:“臣已让人准备教具,云罗的陶瓮、瑞国的玻璃瓶都备齐了。

还打算请双邦医馆的学徒们去当助教,他们既懂医术,又通两国语言,最合适不过。”

少年医班的第一堂课结束时,夕阳已染红了窗棂。

孩子们排着队,用小袋子装着自己辨认的药材,脸上满是成就感。

阿豆举着袋子里的连理藤花,蹦蹦跳跳地说:“我今天认对了五种药,陈爷爷还夸我呢!”

狗蛋则拿着自己包扎的竹片模型,虽然还是有些歪歪扭扭,却比早上进步多了。

“明天我要学针灸,”

他眼里闪着光,“李爷爷说,学会了‘灵龟八法’,能治好多病。”

王砚之和阿禾整理着药材,将孩子们称取的金银花、焰灵花分类收好。

“你看这袋子上的名字,”

王砚之指着标签,“云罗的孩子用瑞国字母写名字,瑞国的孩子学写云罗汉字,多好。”

阿禾望着窗外的连理藤,轻声道:“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这藤一样,把两国的医术缠得更紧?到那时,可能就没有‘云罗医者’‘瑞国郎中’的分别了,只有‘双邦医者’。”

陈松和李修远站在廊下,听着孩子们的笑语,相视而笑。

陈松捋着胡须:“会的。

就像这药圃里的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总有一天,会遍布双邦的每一寸土地。”

李修远点头:“到那时,咱们编的药诀,孩子们会一代代传下去;咱们合编的医典,会治好更多的人。

这比任何奖赏都珍贵。”

暮色渐浓,少年医班的灯还亮着,窗纸上映着孩子们认真书写的身影,药圃里的连理藤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吟诵着那双花药诀。

属于林羽与三千嫔妃的故事,在这纯真的童声里继续铺展。

而瑞国与云罗的土地上,少年医班的读书声、药圃里的虫鸣声、双邦医馆的药香,正交织成一曲关于传承与希望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流淌,生生不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