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医班初显济世能双邦共筑健康堤(1 / 2)

瑞国都城的初夏,骤雨初歇,联韵学堂的少年医班门前挤满了人。

原来今日是医班的次“邻里义诊日”

,孩子们要将学到的医术用于实践,为周边百姓看诊。

消息传开后,不仅都城的乡亲来了,连河对岸云罗村落的百姓也撑着伞赶来,小小的医班一时间人声鼎沸,却井然有序。

“阿禾姐姐,我的脉枕摆歪了吗?”

一个叫翠儿的瑞国女孩紧张地整理着案几,她今日负责给孩童诊脉,小手攥着《双花药诀》简本,指尖微微颤。

阿禾帮她扶正脉枕,温声道:“别慌,就像在课堂上练习的那样,先看舌苔,再摸脉搏,记住‘浮脉为风,沉脉为湿’。

实在拿不准,就请王砚之哥哥帮忙,咱们是一个团队。”

翠儿用力点头,深吸一口气,看着第一个坐下的小病人——那是个云罗男孩,指着喉咙说不出话。

翠儿定了定神,按照学过的法子,先让男孩张开嘴,用瑞国的银制压舌板压住舌头,仔细查看咽喉:“红肿了,是风热犯喉。”

她转身取来金银花和青翘草,“用蒸馏法煮水,加半勺焰灵花蜜,喝两天就好。”

男孩的母亲惊喜地说:“小姑娘比镇上的郎中看得还仔细!

我们家娃怕苦,加了花蜜正好。”

不远处,王砚之正给一位云罗老汉处理扭伤的脚踝。

他先用瑞国的活络油轻轻按摩,再取来狗蛋做的竹夹板固定,手法娴熟:“您这是韧带拉伤,得固定七天,每天用青翘草煮水熏洗,既能消肿又能止痛。”

他指着墙上的图示,“您看,就像这样熏,水温别太高,以不烫皮肤为准。”

老汉连连点头,用生硬的瑞国话道谢:“好孩子,比我那在云罗学医的侄子还耐心。”

狗蛋和阿豆的摊位前最热闹,都是些调皮的孩童,不是磕破了膝盖,就是被毒虫咬伤。

狗蛋拿出双花膏,阿豆则负责安抚哭闹的孩子,两人配合默契。

“这药膏里加了薄荷,凉凉的,”

狗蛋一边涂抹一边说,“上次我被蝎子蜇了,陈爷爷就是用这药膏给我治好的,一点疤都没留。”

一个瑞国小男孩被黄蜂蜇了,哭得撕心裂肺。

阿豆掏出一颗焰灵花蜜糖,塞到他手里:“吃了糖就不疼了,这是云罗的糖,甜着呢。

你看,我昨天被针扎了,涂了药膏就好了。”

他伸出手背,果然光滑无痕。

陈松和李修远在一旁巡查,时不时低声指点。

见翠儿给一个腹泻的女孩开了石榴皮药方,陈松轻声道:“记得提醒她母亲,石榴皮要炒焦了再煮,加些云罗的粳米同熬,既能止泻又能护胃。”

李修远则走到王砚之身边,看着他给老汉包扎:“绷带可以再松半寸,老年人血液循环慢,太紧了容易麻。

你做得很好,能根据病人年龄调整松紧,比书本上教的更灵活。”

义诊的消息很快传到市集,钱老板提着一篮刚出炉的“双花糕”

赶来:“小神医们辛苦了!

尝尝这糕,用瑞国的面粉和云罗的焰灵花酱做的,垫垫肚子。”

他看着翠儿给孩子诊病,笑着对周围人说,“这医班真是办得好,咱们寻常百姓有个小病小痛,不用跑大医馆了。”

张奶奶也带着几个妇人送来解暑汤,用瑞国的绿豆和云罗的莲子熬的,清热又爽口。

“孩子们站了一上午,肯定渴了,”

她给每个孩子递过一碗汤,“慢点喝,这汤加了些薄荷,喝着凉快。”

后宫里,兰妃正和柳妃翻看李德全送来的义诊记录。

上面详细记着孩子们看诊的病例:翠儿诊治了七个咽喉肿痛的孩童,用药精准;王砚之处理了五例跌打损伤,包扎规范;狗蛋和阿豆给十二个孩子涂了双花膏,效果显着。

“真是没想到,孩子们第一次义诊就这么成功,”

兰妃笑着说,“翠儿这孩子才学了三个月,就能准确判断病症,将来定是个好医者。”

柳妃指着记录上的“合璧疗法”

次数,点头道:“你看,有二十多个病例用了两国合璧的法子,比单用一方效果好得多,这就是少年医班的意义啊。”

苏婉走进来,手里拿着林羽刚批复的奏折:“陛下说,少年医班的义诊要常态化,让工部在学堂旁建个‘邻里医舍’,给孩子们提供固定的看诊场所,再拨些药材钱,保证常用药供应。”

“陛下考虑得真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