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
秦军士兵在水中挣扎,有的被洪水冲走,有的被倒塌的房屋砸中,城中一片混乱。
姚平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中的惨状,心如刀绞。
他派人向长安送信,请求姚兴火救援,可信差刚一出城,就被北魏军的弓箭手射杀。
他明白,他们已成孤军。
此时的长安,姚兴收到了姚平被困的消息。
他当即从龙椅上站起来,脸色苍白:“姚平被困柴壁,我若不救,不仅大秦精锐会全军覆没,天下人也会说我不顾兄弟情义!”
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亲率四万七千精锐,日夜兼程北上救援。
姚兴心中,满是焦虑与自责。
他后悔当初让姚平急于东进,后悔没有亲自率军出征。
他坐在马车上,不断催促车夫:“快!
再快一点!
姚平还在等我们!”
他在心中盘算着救援计划:先夺取汾水上的天渡渡口,从那里向柴壁运送粮草,再与城中秦军里应外合,突破北魏军的包围圈。
然而,姚兴没想到,拓跋珪早已算准了他的心思。
当北魏谋臣安同向拓跋珪进言“姚兴必夺天渡”
时,拓跋珪当即笑道:“安同,你果然懂我!
传我命令,连夜在汾河上架起浮桥,派三万精锐西渡汾河,在西岸筑垒设防!”
北魏军的动作极快。
一夜之间,两座浮桥就架在了汾河上,三万精锐渡过汾河,在西岸筑起了一道坚固的营垒。
当姚兴率领援军抵达汾水西岸时,看到的正是营垒上飘扬的北魏旗帜。
他心中一凉——拓跋珪的算计,比他快了一步。
汾水两岸,成了两位霸主的心理战场。
姚兴站在汾水西岸,看着对岸的柴壁城,心中满是急切。
他下令士兵对着对岸喊话,试图与姚平取得联系,可声音刚一传出,就被北魏军的箭矢打断。
他又下令用柏木捆成木筏,顺流而下冲击北魏军的浮桥,可木筏刚到河中央,就被北魏军的火油点燃,化作一团团火焰,顺着汾水漂流。
姚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
他知道,拓跋珪是故意让他看着柴壁城被围,却无法救援——这是对他的羞辱,更是对秦军士气的打击。
他召集将领,语气沉重地说:“拓跋珪筑垒西岸,就是想拖垮我们。
我们不能等,必须想办法突破防线!”
而此时的汾河东岸,拓跋珪正站在营寨的高台上,看着西岸的秦军。
他对身边的将领说:“姚兴性格优柔寡断,又重名声。
他想救姚平,却又怕损兵折将,坏了‘仁义’的名声。
我们只要守住西岸的营垒,不出一月,姚兴必退!”
拓跋珪的判断没错。
姚兴多次组织进攻,试图突破北魏军的西岸营垒,可每次都被北魏军击退。
秦军士兵看着对岸的柴壁城,知道城中的同胞正在受苦,却无能为力,士气渐渐低落。
有士兵私下议论:“陛下是不是不想救姚平将军了?”
这样的议论,像瘟疫一样在军中蔓延。
姚兴得知后,心中更加焦虑。
他深知,再拖下去,不仅姚平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援军也会因士气低落而崩溃。
他在帐中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权衡:是继续进攻,还是撤军?进攻,可能会损兵折将;撤军,姚平就彻底没救了。
就在姚兴犹豫不决时,拓跋珪又给了他致命一击。
他下令将俘虏的秦军士兵押到汾水东岸,当着西岸秦军的面,将他们释放——但释放前,每个士兵都得到了足够的粮食和药品。
拓跋珪对着西岸喊道:“姚兴!
你若再不退兵,你的士兵只会白白送死!
我北魏军虽善战,却不忍滥杀无辜,你若识相,就撤军!”
这一招,正好打在姚兴的软肋上。
他看着西岸的秦军士兵一个个面露动摇,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他咬了咬牙,下令:“全军休整三日,三日后,全力进攻西岸营垒!”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救出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