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都试图通过文学的想象,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探索更广阔的存在维度。在《睇到嘅》中,这种超现实的时空延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更深化了诗歌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哲学思考。
三、哲学之维:存在、认知与宇宙的诗意对话
(一)存在的澄明与遮蔽
诗歌中对“看”与“思”的强调,本质上是对存在澄明的追求。“睇光,谂光\/实定噈见光”,这里的“光”不仅是视觉意义上的光明,更是存在意义上的澄明。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往往被各种表象所遮蔽,只有通过“思”与“看”的结合,才能穿透遮蔽,使存在得以显现。在《睇到嘅》中,诗人通过不断重复“睇”与“谂”,试图引导读者摆脱日常认知的惯性,以一种更纯粹、更深刻的方式感知存在。然而,诗歌中“你睇,能量波嚟嘅\/睇我,上帝粒子啫”所展现的科学世界的复杂性,又暗示着存在的多重性与难以捉摸性,存在在被澄明的同时,也在不断产生新的遮蔽。
(二)认知的局限与突破
诗中“企喺月度睇世界\/行出宇宙睇宇宙”的超现实想象,反映了诗人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在日常经验中,人类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身的感官与思维模式,而诗人通过将视角推向月球与宇宙,试图打破这种局限,拓展认知的边界。这种对认知局限的反思与突破,与康德的认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受到先天认识形式的限制,无法认识物自体。在《睇到嘅》中,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康德的哲学命题,但通过诗歌的想象与思辨,展现了人类试图超越认知局限的努力与勇气。然而,诗歌中“睇我,上帝粒子啫”所蕴含的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又暗示着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领域。
(三)个体与宇宙的关系重构
《睇到嘅》通过对“看”与“思”的多维展开,最终指向对个体与宇宙关系的重新审视。在“企喺月度睇世界\/行出宇宙睇宇宙”的宏大视野中,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宇宙紧密相连。这种关系的重构,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某种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统一性。在《睇到嘅》中,诗人通过诗歌语言,将现代科学概念与传统哲学思想相融合,展现了一种新的个体与宇宙关系的认知图景:个体既是宇宙的观察者,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个体的认知与思考能够对宇宙的理解产生影响,而宇宙的奥秘又不断激发着个体的探索欲望。
四、诗学价值:粤语诗的创新与当代诗歌的可能性
《睇到嘅》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丰富的意象构建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粤语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语言层面,诗人对粤语口语的诗性转化,证明了方言在诗歌创作中的巨大潜力,打破了普通话在诗歌语言中的主导地位,为当代诗歌的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意象运用上,科学意象与传统诗歌意象的融合,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诗歌能够更好地回应现代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哲学内涵上,诗歌对存在、认知与宇宙关系的深入探讨,赋予了诗歌超越表象的思想深度,使诗歌成为一种能够承载哲学思考的艺术形式。
与北岛、海子等当代着名诗人的作品相比,《睇到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诗歌风貌。北岛的诗歌以冷峻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着称,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浪漫的抒情与对理想世界的追寻。而《睇到嘅》则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将日常口语、科学概念与哲学思考熔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这种独特性不仅丰富了当代诗歌的创作格局,更为粤语诗在当代诗坛赢得了一席之地。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睇到嘅》的出现,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诗歌创作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意象或主题,而应积极吸收不同文化、学科的资源,不断拓展诗歌的边界。同时,诗歌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对现实的描摹或情感的抒发,而应承担起思考与探索的使命,以诗歌的方式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睇到嘅》正是这样一首具有开拓性与启示性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粤语诗乃至当代诗歌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