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9章 薪火相传(1 / 2)

我被不在了 爱德华18 1707 字 13天前

破庙的蛛网被月光照得透亮,蛛丝上的露珠像碎钻般闪着光,秦越蹲在火塘边,借着跳动的火光整理药方。

布包里的纸页脆得像枯叶,稍一用力就可能裂开——那是师傅扁鹊用炭笔写在糙纸上的字迹,边角已经磨损黑,却依旧能看清“麻黄去节”

“桂枝去皮”

的批注,带着当年火烤的焦痕。

他指尖拂过“石膏先煎”

四个字,想起师傅写这张方子时,破庙的梁上正漏着雨,师傅把油纸伞斜斜支着,一手护着纸页,一手握笔,炭灰混着雨水在字尾拖出长长的墨痕。

“秦越小哥,张婶家的娃又烧起来了。”

破庙门口探进个脑袋,是村里的哑叔,他比划着,指节因为常年劳作显得格外粗壮,掌心的老茧蹭到门框,带出细碎的木屑。

秦越立刻抓起药篓,里面的药包都是按师傅的方子提前配好的,用麻纸包着,贴着小布条,上面是他仿着师傅的笔迹写的药名。

哑叔见他起身,连忙递过一盏油灯,灯芯跳了跳,把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忽明忽暗的,像极了师傅还在时,三人挤在破庙过夜的模样。

跟着哑叔穿过田埂,露水打湿了裤脚,冰凉的触感顺着脚踝往上爬。

秦越深吸一口气,田埂边的青蒿带着清苦的香气,和记忆里师傅的药篓味重合——那时师傅总爱牵着他的手走夜路,掌心带着常年握药杵的温度,即使在最黑的夜里,也能准确避开田埂上的碎石。

“记住,脚下的路再暗,心里的光不能灭。”

师傅的话还在耳边响着,秦越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油灯,油芯滋滋地燃着,把前方的路照出一小片昏黄,他把灯举得更高了些。

张婶家的土坯房里,孩子的哭声像小猫似的,细弱却执着。

秦越放下药篓时,带起的风让窗台上的瓦罐晃了晃,罐里的薄荷草簌簌落了几片叶子。

他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又捏着小手诊脉,指尖感受着那微弱却急促的搏动,像被风吹得摇摇欲坠的烛火。

“是风寒入里,别怕。”

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镇定——那是无数次在师傅身后看他诊脉时,悄悄刻进骨子里的底气。

他从药篓里拿出包好的柴胡和黄芩,纸包上的字迹是白天写的,阳光好,墨痕干得透,“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的笔画都带着力。

又摸出片生姜,是下午在菜地里新挖的,带着湿泥的腥气。

“张婶,麻烦烧点热水,这药得趁热灌下去。”

转身时,瞥见墙角堆着的柴火,其中一根带着明显的刀削痕迹,像极了师傅当年在破庙里用的那根——师傅总说,好的柴火能让药汤更透,就像好的医者得把心沉到病人的痛处里。

张婶烧火的灶膛里,火光映得她眼角的皱纹都暖融融的。

秦越蹲在灶边,看着陶罐里的水慢慢泛出细泡,想起师傅教他“武火煮沸,文火慢煎”

的规矩。

水开时,他把药材抖进罐里,柴胡的清香混着黄芩的微苦漫开来,和灶膛里松木燃烧的味道缠在一起。

他守在旁边,时不时用长柄勺搅一下,看着药汁从清澈慢慢变成琥珀色,泡沫在罐口聚了又散,像师傅讲过的“药气升降”

孩子还在哭,小脸烧得通红,睫毛上挂着泪珠。

秦越摸了摸口袋,里面果然有颗用糖腌的陈皮,是早上特意从医馆带的。

这是师傅的法子——对付哭闹的孩子,总得备点甜头。

他把陈皮递过去,孩子含着蜜饯,哭声小了些,乌溜溜的眼睛盯着他手里的药勺。

秦越舀起一勺药汤,在嘴边吹了又吹,试了温度才送到孩子嘴边:“喝了药,病就跑啦。”

孩子咂着陈皮,竟乖乖张开了嘴,药汁滑进喉咙时,眉头皱成了小疙瘩,却没再哭闹。

张婶在一旁抹着眼泪,手里的粗布帕子都湿透了:“秦越小哥,要不是你和扁鹊先生,这娃……去年村西头李家的娃,就是烧得厉害了没及时治,最后……”

话没说完就被哽咽堵了回去。

秦越低头收拾药包,现包药的麻纸破了个洞,里面的杏仁撒出来几粒,滚到灶台下的灰烬里。

他弯腰去捡,指尖触到泥土的瞬间,突然想起师傅在药田除草的样子——师傅总说“药材长在土里,医者的心也得扎在土里”

,那时不懂,现在看着掌心沾着的泥,混着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