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年观测到这一奇观,虽然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五个世纪后的一五七二年,又有一颗超新星在仙后座燃起光芒,以至于白昼可见。那之后的千年里,还出现过三次超新星爆发。

我们的任务便是探索此类灾难现场的残垣,重构灾难到来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了解超新星的成因。我们慢慢穿过了六千年前因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气体外壳,这外壳如今仍在继续膨胀,依然炽热无比,甚至直到现在,依然在散发着紫罗兰色的强光。只不过,这层气体已经过于稀薄,不足以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恒星爆炸时,其外层被极速地向外推动,以至于完全脱离了引力场。如今,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壳,大到足以容纳一千个太阳系,而在其中心,燃烧着这颗恒星坍缩而成的星体,微小而奇妙——一颗白矮星。它的体积比地球还小,却比地球重了一百万倍。

炽热的气体外壳环绕着我们,驱散了星际空间里那片寻常的暗夜。我们正飞入这颗宇宙炸弹的中心,爆炸发生在数千年前,而其炽热的碎片,直到现在仍在飞散。爆炸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其残骸覆盖了数十亿千米的空间,放眼望去,已难以察觉任何物体的移动。如果用肉眼观察,要数十年后,才能察觉到这团混沌的气体和纠缠的旋涡在缓缓移动,但即使如此,此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澎湃恢宏,依然摄人心魄。

我们数小时前刚检查了主发动机,此刻正慢慢向面前那颗狂暴的小矮星飘过去。曾几何时,它也跟我们的太阳一样是恒星,但它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耗尽了原本会让它发光百万年的能量。如今,它只是个干瘪的守财奴,囤积着仅剩的积蓄,仿佛在试图弥补它曾经挥霍的青春。

没人真的指望能找到行星。即使在爆炸前曾经有过,它们也应该早就化为蒸气和碎片,混迹于恒星主体那更加庞大的残骸中,失落不见了。但我们还是做了一次自动搜索,就跟我们平时接近未知恒星时例常所做的那样,随即,我们马上就发现了一颗孤独的行星,小小的,遗留在遥远的外围,环绕着恒星旋转。在这个已然消逝的类太阳星系,它一定跟我们的冥王星一样,曾经环绕在暗夜边缘的轨道上运行。它距离太阳中心太过遥远,从来未知何为生命,而它的偏远却也使它幸免于难,没跟其他逝去的伙伴一样遭遇厄运。

曾经的烈焰呼啸而过,不仅烧光了覆盖整个星球的固态气体,连其岩心也被烧焦了。我们在行星上着陆,然后,发现了地窟。

地窟的建造者做足了安排,以确保我们能找到它。地窟入口上方原本巨大的标志,如今只剩下一摊凝固的熔岩,但即使是第一批远程拍摄的图片,也足以昭示,这必是智慧生命的遗作。不久之后,我们又检测到覆盖整个行星地表的辐射电波。即使地窟拱顶上的发射塔被摧毁了,辐射电波却依旧如常,如同一座不可移动的永恒灯塔,呼唤着群星。而我们的飞船则如箭般,一头扎入这巨大的靶心。

发射塔建成时应该有一千六百多米高,但现在看起来就像一根蜡烛,融成了一摊蜡。我们花了一周时间钻通岩浆岩,毕竟,我们没有合适的工具来完成这样的工作。我们是天文学家,不是考古学家,还好我们可以想其他办法。我们的初衷早就被抛诸脑后了,心里只想着眼前的这一切。这座孤零零的纪念碑,被如此劳心费力,建在这个能有多远就有多远的偏远行星,远离那注定要灭亡的太阳,只可能有一个意思:一个自知在劫难逃的文明,竭尽所能,想最后再争取一个机会,在这个世界留下不朽的印记。

我们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检查完所有地窟中的宝藏。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因为他们的太阳在最终爆炸前,肯定早有预兆。他们希冀存留下来的一切,他们所有文明的果实,都在末日前,被带到这颗遥远的星球,希望有朝一日,会被其他文明种族找到,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彻底遗忘,湮没在无垠的太空中。换作是我们,我们也会这么做吗?还是沉沦于痛苦之中,不愿去思考那个我们注定永远也看不到的未来?甚至,不愿意把这个未来透露给其他族人?

要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就好了!他们已经可以在自己的恒星系里,自由穿梭于不同的行星之间,然而,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跨越星际旅行,即使最近的恒星系也相距一百光年。不过,即便如此,就算他们掌握了超限驱动的奥秘,那也只能拯救数百万人。或许,这样更好。

他们所留下的雕塑显现出他们与人类惊人地相似,但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也禁不住心中的敬仰,免不了会为他们的命运而感到悲伤。他们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视频录像,连同投影仪和细致的图解,因此,我们毫不费力地学会了他们的书面语言。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些记录,六千年来第一次,另一个文明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文明温馨而美丽,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比我们自己的文明更优秀。或许,他们只向我们展示了最美好的一面,这不能怪他们。但他们的世界确实非常美丽,优雅的城市丝毫不逊于人类世界。我们看着他们工作、玩乐,聆听他们如歌般的话语,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