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整的陨石坑,为月球表面的大型喷气口,边缘直径约两英里。虽然距离相对近,却落于联合任务一般范围之外。抵达六周后,才由佩因特领着三人,驾驶小型曳引机前去探勘。他们已越过月球地平线,因此失去与基地间的无线电联系。不过,我们并不担心,若有任何问题,他们随时都能呼叫地球,将信息转传回基地。
佩因特与队员失联了四十八小时,这通常是月球上连续工作时数的上限,就算服用提神药物也一样。起初,探勘任务顺利,甚至有些枯燥,一切皆按既定计划进行。他们抵达陨石坑,撑起加压圆顶小屋,解开行李,记录仪器读数,并架设可携式钻头,准备采集地核样本。在等钻头将月球内部样本送上来时,佩因特获得人生中第二重要的发现。至于第一重要的发现,约于十小时前已发生,只是佩因特自己仍不晓得。
陨石坑边缘有一堆巨岩;三亿年前,月球剧烈喷发,物质从内部数英里深涌出,撼动了月球表面。佩因特心想,无论他的钻头对月球做了什么,都远不及于此。可惜,他身边这些如山的地质样本并没有整齐地按顺序排放,不仅散布一地,更扩及肉眼范围以外;喷发如此剧烈,甚至将物质轰入太空。
佩因特攀上耸立的残渣,挥舞他的小锤子,寻找可能的样本。他的队员突然听见他大声呼喊,接着看见他捧着一块看来像劣质玻璃的石块向他们跑来。过了一会儿佩因特才有办法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说明他为何如此大惊小怪;接着,又过了好一段时间,四人才想起原先的职责,继续工作。
范德堡以视线迎接返回基地的派遣队员。尽管他们已经跋涉两天,四人看来并不如预期疲惫,举手投足流露快活之情,连太空服也遮不住,可清楚看出探勘任务大获成功。因此,范德堡便有两个要恭喜佩因特的理由了。地球传来的信息非常隐晦,但显然佩因特的实验(无论主题为何)终于迎来最终成功。
范德堡指挥官看到佩因特手里捧着的物体,几乎忘了那条信息:他认得钻石原石的样貌,而佩因特手中的原钻是人类所看过第二大的,只有达到三千零二十六克拉的库利南钻石稍微比它再大一些。“我们早该想到的,”范德堡听见佩因特欢快的叨念,“钻石总与火山喷气口有关,但我没想到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范德堡突然想起地球传来的信息,交给佩因特。他迅速读完,表情大变。范德堡告诉我,他一辈子从没看过有人收到恭贺的喜讯,脸色却垮得如此快。信息写着:“我们做到了。第五百四十一次测试调整容器压力,大获成功。无尺寸限制。成本低至可忽略。”
“怎么了?”范德堡看见佩因特备受打击而问道,“不管内容为何,感觉都不像坏消息呀。”
佩因特像搁浅的鱼,吞了两三口水,无助地看着掌中的硕大宝石。他将之抛入空中,宝石倚着低重力,半飘浮着,慢动作般降至地面。
最后,佩因特终于发出声音。
“我的实验室多年来一直试图合成钻石,”他说,“昨天,这东西还价值约一百万元,今天顶多值个几百。我不确定还要不要费神把它带回地球。”
他当然还是带了,不然实在可惜。往后三个月,佩因特太太拥有全世界最美的钻石项链,价值千元——多是切割与抛光的成本。接着,佩因特制程开始商业化生产,一个月后,佩因特太太便诉请离婚,理由是“严重精神痛苦”。我想,这应该还算合理吧。
观察太空
说到我们在月球进行的实验,查资料时我才惊觉,最知名的那个实验原来渊源已久,甚至可回溯至一九五五年。当时,高空火箭研究仅有十年历史,多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飞弹靶场进行。那些早期实验中最为壮观的,便是于一九五五年完成,包括将钠金属注入高层大气的实验。
<!--PAGE 10--> 在地球上,即使天空澄澈,星光之间的夜空仍非漆黑一片,而是覆着一层朦胧的微光。部分原因是天空几百英里上方的游离钠原子会发光。若将散布于好几立方英里的钠原子收集起来,钠金属的体积不过一个火柴盒大小。因此,早期研究人员便想到,若用火箭将几磅的钠金属送进电离层,想必其烟火效果将颇为壮观。
他们想得没错。一九五五年初,火箭喷出的钠以黄光照亮了白沙地区的天空,像某种人工月光,钠原子消散前竟维持了逾一小时之久。这个实验不是为了好玩而已(不过确实很好玩!),而是为了严谨的科学研究。观测仪器追踪钠原子发出的黄光,搜集了许多上层大气的新资讯——若没有这些知识,太空飞行便不可能实现。
登月时,美国队便决定在月球更大规模地复制这个实验,若将几百公斤的钠金属从地表射至月球的天空,产生的光应该在地球也看得见。只消一副双筒望远镜,就能看见钠原子在月球大气层发出的光。
(顺带一提,有些人仍不晓得月球确实有大气。虽然比人类能呼吸的大气稀薄了一百万倍,若备有合适的仪器,确实能侦测出来。虽然稀薄,作为陨石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