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我准备在澎湖创办小学,让幼童来小学开蒙,就算是不能科举,能读书识字,那也有教化之功,不负苏师的嘱托了。”
听到这里,朱俊棠也由衷的敬佩起来。
他也理解了张纯的焦虑。
他的同族张明远,前阵子因为玻璃窑厂的功劳,被皇帝恩旨嘉奖,赏赐了他锦衣卫百户。
这件事引起了引起了顺天府吏员的轰动。
虽然张明远这个锦衣卫百户不是世袭百户,也就是说他死了儿子没办法继承。
但锦衣卫百户是七品,张明远竟然就这样踏过了官吏之间的天堑。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顺天府的吏员们,他们积极寻找自己县内的特色产业,也想要重现张明远的“奇迹”。
别人都在进步,而自己还原地不前,这种焦虑自然让人烦闷。
张纯又说道:
“苏师也正在着手改革吏部选人之法,思召兄,我先入官场等你。”
朱俊棠的郁闷一扫而空,和张纯击掌后,也开始帮他收拾东西。
这时候,一名新晋举人拿着报纸,冲进了学舍之中喊道:
“思召兄!明之兄!吏部要改革举人选人大政了!”
这名新晋举人冲进来才发现,张纯竟然在收拾东西,他惊道:
“明之兄,你这是?”
张纯这时候也不用继续保密了,而是坦然说道:
“我已经放弃了贡试,参加吏部选官了。”
朱俊棠则拿过报纸,开始阅读上面的新闻。
报纸上自然不会刊登详细的改革方案,而是苏泽亲自写文,说明了举人选官之苦。
苏泽又列举了明初举人出身,最后成就事业的例子,鼓励举人出仕做事。
“办事立业,就在当下!”
就连朱俊棠看完,也觉得热血澎湃,恨不得立刻去选官,做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