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惜,我以为王琳还能将贺若敦抓获的。”
高殷别的不记得,倒是人名之类的特别敏感,一来是有些名字此时不显,对他这个穿越者却是如雷贯耳,二来也是方便查找那些历史上错过的名将后代抑或是他们的先祖,特别是此时还未显迹的隋朝大将,许多都还在周齐二国的底层。
其中最有名的四个,猛将杨素,斗将韩擒虎,骑将史万岁,大将贺若弼,是隋朝建立并一统的重要将领,杨素参与灭齐、平定江南叛乱,史万岁北却突厥,南平夷獠,威震绝域,唐宋皆入选武庙,韩擒虎有个外甥叫李靖,传说李靖的兵法多来自韩擒虎的传授,而贺若弼则被高颎评价为“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杨坚也说“克定三吴,公之功也”,魏征认为没有韩擒虎和贺若弼,则隋朝不能一统。
贺若敦就是贺若弼的父亲,以子观父,而且他还和王琳打得有来有回,怎么说也是个良将。
若是王琳能将贺若敦擒了,就命王琳把他打包送来,这样就能折损周国一份将才,之后打得更容易些;不过贺若敦即便逃回周国,也会受到宇文护的处罚,一时也无忧。
之后命不良人潜入周国,打探这几个名将如今的处境,能勾搭来齐国那便勾搭了,不能也就算了,反正灭了周国,他们也自入囊中。
国力在此,对面就是聚集了武则天、柴荣和吴三桂,也扭转不了齐国碾压周国的大势。
臣下纷纷庆贺,直言这关键时局,陈国死一大将,是将要败亡的征兆,不消三五年便会为齐国所灭,哪怕王琳消灭陈国,功劳也在大齐身上。
而周国的湘州城主殷亮投降,更是一个吉兆,殷与高殷同名,亮则是光明之意,预示着高殷所统御的齐国将会有光明的未来。
正说着,下方有一人出列,礼而言道:“湘州城主虽降王子珩,亦需改名避讳也。”
高殷看过去,是杜弼这个老东西,他一个度支尚书,居然做起祠部的事情来了。
不过这话让高殷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王子珩虽为梁相,天启实为我齐所扶,故君臣皆为我国臣属,西贼之湘州城主降王子珩,便等同于降我国,其便为齐臣也。”
齐帝与齐将纷纷点头,认可了这个说法,杜弼便继续道:“即为齐臣,其姓冲突国讳,就必须要改,否则冒犯君威,于礼不和。”
避讳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文化之一,不可不品尝。国讳就是全国臣民都必须避的讳,因为是指皇帝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从周代以后就有了,但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就开始严格起来,例如汉太祖名邦,那么官职“相邦”就要改叫“相国”,汉文帝名恒,因此恒山变成了常山,赵云便是常山赵子龙了,连月上的天仙“姮娥”也变成了嫦娥,这就是公讳。
东汉以后,因为开国皇帝是刘秀,所以秀才就变成了茂才,汉末的北地枭雄则叫张绣,蔡琰字昭姬,因为重了后来的晋文帝司马昭的名字,被迫以蔡文姬之名流传后世。
私讳则是和君主无关,和臣民自家有关的需要避的家讳,比如桓玄,其父名温,那么桓玄听到温酒就必须要哭,否则就是不孝;《后汉书》中的人没有叫泰的,因为作者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所有泰字都变成了太字,宇文泰来了也得变成宇文太。
《红楼梦》的作者说是曹雪芹,其实按照这个避讳的逻辑,就基本可以排除他的作者身份了,因为书中第二十六回,薛蟠说见到一张画的着实好的春宫图,落款是“庚黄”,贾宝玉吐槽哪有叫庚黄的画手,于是写了“唐寅”二字给薛蟠认。
这个段子别人可以写,但唯独曹雪芹不能写,因为按照曹氏家谱,他的祖父叫做曹寅,别说避讳了,这都已经把祖父的名讳拿来讲黄段子丢人现眼了,已经接近“但是也巧,我妈在年底去世了”的级别,放在清朝的文字环境,曹雪芹一定会被抓出去杀头,且他全家一定都会叫好,因此曹雪芹撑死了只是一个笔名,否则有十个脑袋都不够他砍的。
偏偏他还在书里明确写了林黛玉的母亲叫做贾敏,因此林黛玉每次写到敏这个字,都会有意识的缺笔,这也是古代许多学子,科举的卷子能够让人认出来的缘由。
虽然每份考卷都能会派专人重新抄录,但从你缺笔、避讳的字,考官们就能大致推敲出你家出何氏、拜了何人为师,才要避这样的讳,这些讳字就是辨认考子的隐形密码,完全能读出“兄弟这是我门生你放宽一点给他录了”的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