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力与手腕,倒是少见。
一路过来,让他吃惊的事不少。
比如路过应天府时,恰逢当地学宫放课,只见一群半大孩子背着书箧从朱红大门里涌出来,其中几个腰杆笔直,步履间竟带着习武之人的沉稳,听旁边茶客说,这学府里不单教经史,还教拳脚功夫……
可比起后来瞧见的事,学府那点事儿便不算什么了。
他们师徒俩沿运河一路北上时,正赶上河道疏浚的尾声。
只见两岸站满了百姓,有的挥着锄头挖泥,有的推着独轮车运土,虽忙得汗流浃背,脸上却少见怨色,反倒有股子盼头。
听当地人说,这河道疏浚的活儿每年都要干。
大和尚站在河堤上,望着那绵延千里的河道,又看了看岸边的碑牌,上面刻绘了整条河道的线路走势。
大和尚心中默默推衍,才知太渊竟是以整个中原九州为局,把山川地脉当作阵点,又以官府新修的驰道为脉络,借助朝廷之力调动了天下的百姓,硬生生把南北几条断开的水道给贯通了。
“这是真正的……夺天地之造化啊!”
大和尚也懂望气,自然看出他这位老友的目的。
那贯通南北的水道类似人体脉络,纵横交错的驰道亦是脉络,整个中原九州竟被连成了一座惊世大阵。
这阵不伤人,不困敌,反倒像一张巨大的网,一边调和着九州气场,一边又似有吸力,能牵引九州之外的元气往中原汇聚,使得九州大地的元气浓度比之域外高了好几倍不止。
“原来如此……”大和尚咂咂嘴。
终于明白为何沿途见到的武道高手比当年多了好几番。
无他,环境好了。
使得修行更容易了。
修行这事,本就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加上他那老友又在不断推广修行,自然会冒出许多天才人物。
最让大和尚艳羡的就是,听说他的老友门下的弟子亦是不凡,已经有两位证得先天之境。
相比起来,传闻里那头能说人言的仙禽,他反倒没那么惊诧,毕竟修行到了一定境界,通灵之物并不少见。
“不过,可不单单是牛鼻子你有好的传人。”大和尚嘟囔道,“和尚我的徒弟也不差。”
大和尚看向一旁的青黛僧人。
只见花生和尚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一副看不够的模样,活像一个小顽童。
事实上,哪怕已经在大明境内走了一个来月,花生和尚对这里的一切仍充满了新鲜劲。
这里有域外没见过的风景,这里有域外没吃过的美食,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有域外没喝过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