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飘萍来,太渊再提笔,百姓日用识小录(1 / 3)

上海。

望平街。

《申报》的红砖小楼。

总编办公室。

邵飘萍正埋首于案前,指尖捏着一支红铅笔,细细校对着明日要刊发的样报。

史量才攥着厚厚一叠订户清单,推开门就直奔邵飘萍的办公桌。

“飘萍兄,还在忙?”

门被猛地推开,史量才的声音传来。

他手里攥着一叠厚厚的订户清单,西装外套上沾了点街头的尘土,显然是刚从发行科赶过来。

邵飘萍头也没抬,铅笔在样报上圈出一个错字,淡淡道:“史总,何事这般匆忙?”

“你看看这个!”史量才将清单放在桌上,指着上面的数字,“我方才看发行科的数据,这个月的订户又跌了一成二!再这么下去,别说扩充版面,连印刷工人的工钱都要紧张了。”

他说着,习惯性地摸出雪茄盒,抽出一支雪茄,却又想起邵飘萍不喜欢烟味,悻悻地塞了回去。

邵飘萍这才停下笔,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拿起清单扫了一眼。

他的神色依旧平静:“这不是跌了,只是回到了我们原本的正常发行量。去年借着太渊先生【大国崛起】的势头,订户涨了近三成,本就是特殊情况,如今回落实属正常。”

“我知道是正常回落,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史量才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语气里满是无奈,“算起来,太渊先生已经整整三个多月没有寄稿子来了,多少老读者老朋友写信来问。”

邵飘萍停下笔,双手交叉道:“史总,我正要和你说这件事。如今报社的日常运营已经走上正轨,编辑、发行各司其职,我打算亲自去一趟天台山,拜访太渊先生。顺便收集一些收集些地方新闻素材,丰富版面内容。”

“你要去天台?”史量才往前凑了凑,“山路可不好走,从上海坐火车到杭州,再转内河小火轮到临海,最后还得翻山踱步,起码得折腾四五天。”

“折腾也得去。”邵飘萍的语气异常坚定,“再说了,报社现在走上正轨,我去登门拜访,既显诚意,也能看看太渊先生是不是遇到了难处。”

“咱们做报社的,不能只想着拿稿子,更得有几分文人的情谊和担当。”

史量才看着他眼中的决心,知道他一旦下定主意,便不会轻易改变。

他点了点头,伸手拍了拍邵飘萍的肩膀:“好!既然你决定了,我全力支持。只是你不在的这几天,报社的总编事务怎么办?总不能群龙无首。”

邵飘萍道:“可以让王云五暂代,他对报社的编辑流程熟悉,做事又细致稳妥,足以担当此任。”

史量才道:“好!那你多带些西药,天台山那边山高林密,气候潮湿,别病着累着。”

邵飘萍笑了笑,起身道:“多谢史总费心。我明日就交代好手头的事,后日便动身。”

…………

这一日。

岭脚村的村长,也就是蒋六一的老爹,挑着两只空竹筐,脸色灰败,额头上还沾着些草屑,急急忙忙赶来。

太渊询问:“蒋村长,怎么了?看你脸色似乎不大好。”

他没有直接去读取对方的念头信息。

通常来说,如非必要,太渊不会随便用读心能力。

一来,寻常人所思无非柴米油盐,无甚可观;二来,事事强求知晓,本身就是一种“妄念”,于修行无益。

蒋村长一见太渊,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放下竹筐,对着他深深一抱拳,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太渊先生,求您帮帮忙!我那妻妹……快不行了!”

太渊会医术,这在村子里知道的人不多,蒋村长正好是其中之一。

只是人家是学堂先生,又不是挂牌门诊的郎中大夫,没事麻烦人家也不好,可这次蒋村长实在是没办法了。

城里的大夫都找遍了,只是瞧了后都惋惜没有早点送来,如今他们也无能为力云云。

至于西医,这年头的西医可是贵得很,普通人家可看不起。

事关人命,太渊也没拒绝,回屋子取了副银针就走。

路上,他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蒋村长道出了前因后果。

“我那妻妹嫁在三州乡的李家村,三年了,一直没生娃。她婆婆急得不行,天天往村西的赵三奶奶家求神。那老婆子是个瞎眼的,说自己能通灵‘送子娘娘’,屋里常年烧着些怪香,一股子刺鼻的灰味。”

他攥紧了拳头,语气里满是愤懑。

“前几天我和婆娘去看她,才发现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躺在床上咳血,差点就没气了!问了才知道,那赵三奶奶说她是‘石女命’,要吃‘千年香灰调蜜’,再烧‘送子元宝’敬娘娘才能怀娃。一两香灰五块大洋,十个元宝一块钱,她婆婆咬牙买了,天天逼着她吃那灰糊糊!”

“村里有个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