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听裴松之说三国(2 / 3)

魏武,进言:‘临淄侯天性仁孝,出于自然,又聪明智达,博闻强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贤才君子,不问年少年长,都愿意和他交游并为之死,这实在是上天降福于大魏啊!’魏武听了,对丁廙说:‘植,我的爱子!我将舍弃丕而立植为继嗣,怎么样?’丁廙立即答:‘这事关国家兴衰,天下存亡,不是愚劣琐贱者所能及。但下官明白这个道理: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明公今日明达之命,吐久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啊!下官不避斧钺之诛,岂敢不尽言!’

“后来曹植屡因酒过,又因杨修与二丁代替曹植预答魏武所问,此事才未成——魏武曾测试二子之智:令二子各出邺城一门,事先密令守门兵不得开门,以观察二子何所为。太子到了城门,不得出而回。杨修等先对曹植说:若守卫不让出,侯今日受王命,可斩守卫。曹植依所诫行事。后来此事外泄,杨修因交构诸侯被赐死。杨修死后百余日,魏武病逝,太子曹丕即位,立即诛杀了丁仪、丁廙兄弟并其男口,曹植离京都就国。”

刘义隆听得饶有兴致,吃完了都忘了放下饭碗,又问:

“卿所见有关三国诸史,有不可信的吗?”

“臣所见,有不可信的。魏文帝曹丕纳甄后一事,郭颁《魏晋世语》是这样记载的:魏武攻占邺城,文帝曹丕率先进入袁尚府,看见一妇人蓬头垢面,垂泪站在袁绍妻刘氏身后。文帝问是谁,刘氏答是袁熙妻,文帝上前捋起她的乱,用布巾为她擦拭,这才看到她姿色绝伦。文帝出去之后,刘氏对甄后说:不必再为性命担忧了。随即,文帝纳甄后,甄后倍受宠爱。同一件事,鱼豢《魏略》的记载是:邺城被攻破,袁绍妻刘氏与甄后同坐在堂上。文帝入袁绍府,看见刘氏及甄后,甄后恐惧,把头埋在婆婆膝上,刘氏两手自击,作出悔过自责的样子。文帝问她因何如此,并让此妇抬起头来。刘夫人于是捧起甄后的头并让她仰头。文帝走近了看,见她姿色非凡,赞叹不已。魏武知道儿子的意思,就为他迎娶甄后。当然,此二史所记,还只是细节上的差异。

“《三国志》记文帝即位后,郭皇后及李、阴二贵人同被宠幸,此时甄后居留邺城,失意,口出怨言,文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其死,葬于邺城。而王沈《魏书》所记却相去甚远:文帝即位后,有司奏建长秋宫(原是汉代皇后所居宫殿,后来即以代指皇后),文帝下诏书迎甄后。甄后上表说:‘妾闻先代兴隆,享国长久,垂祚后世,无不由后妃焉。故必精选其人,以兴内教。今陛下登基之初,诚宜选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觉愚陋,加以寝疾,愿守微志。’诏书三至而甄后三让,言辞恳切。其时盛暑,文帝将待秋凉后再迎甄后,没想到夏六月甄后病危,崩于邺城。文帝哀痛嗟叹,下诏赠皇后玺绶。

“臣以为《春秋》是史书典范,《春秋》的法则是‘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不立甄后为皇后,以及即位后加以杀害,是天下皆知的事。王沈若认为甄氏失意而怨恨、文帝愤怒而赐其死是大恶,就应该隐而不书;若认为是小恶,就不应该假为之词,而粉饰事实到了这种程度,这在旧史中是少见的。以此推论,王沈《魏书》称赞卞后及甄后言行之善,都是难以确信的。陈寿作史时没有采用此说,是做对了。”

裴松之停下后,刘义隆兴致不减,他又想起与此事相关的孔融戏魏武一事,又问:

“孔融之事呢?”

“孙盛《魏氏春秋》记:袁绍既败,文帝纳其子袁熙妻甄氏,孔融给魏武写信说:武王伐纣,将纣妃妲己赐给周公。魏武不曾听说有这样的事,因孔融是博学之士,他就以为孔融所言是史书上记载的。后来面见孔融,魏武询问此事出自何书,孔融回答说:‘以今度古,想当然耳。’——今人所说‘想当然’即出于此。

“张璠《汉记》记载:孔融常常慨叹的是:‘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魏武却下令禁酒,孔融又嘲讽戏谑禁令:‘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况且桀纣因色亡国,如今法令却不禁止天下人婚姻。’魏武外虽宽容他,心中却忿忿不能平。

“建安十三年,孔融见孙权使者时有非议朝廷之言,曹操积怨已久,孔融因此弃市。孙盛《魏氏春秋》这样记孔融二子当时的态度:二子年方八岁,其时正在下围棋,见孔融被廷尉收捕,仍端坐不起。人问:‘父亲被抓,为何不起身?’二子回答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二子同被杀。郭颁《魏晋世语》却是这样记载的:孔融被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