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6 / 8)

万历明君 鹤招 7607 字 4天前

本源、天理、性灵,我总结为,只能依靠思想进行脑补推演的。”

    “我姑且将‘大道之争’,称之为形而上学,这是对其思考范畴所做的界定。”

    这一句话出口。

    场面瞬间安静了不少。

    连大和尚上去争座次,都是满口之乎者也,如今突然来了一个大白话,大家显然不太习惯。

    尤其一众老夫子,纷纷蹙眉摇头不已。

    倒是年轻士人,正襟危坐,心中暗自感慨,终于来了个听得懂的了——大家这些时日,见惯了李贽在新报上与人争论,都是用大白话,多少见怪不怪了。

    “关于形而上学的研究,起源于先秦,形成广泛学说,则在宋明。”

    “形而上学以周张、程朱、陆王为分界,我大致将其分为天道观、性本论和心性论三个阶段,这是宋明儒学研究的大势,其基本方向是归向孔孟之心性论。”

    “若就各阶段之中心观念言,则第一阶段以天理为主要观念,混有天理与宇宙论两种成分。”

    “理曰规律,气曰物质,其旨在研究规律之超然,与物质之实在,这是周张气理一论的本质——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理是超越的、永恒不变的原则,而气则是具体的、变化无常的物质。”

    “这种二元论强调理的超越性和普遍性,却失于粗糙与混淆不清,使得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并不能大行其道。”

    “程朱应运而生。”

    “第二阶段以性或理为主要阶段,淘洗宇宙论成分而保留天理成分。”

    “其严格区分了理与气,进而探寻自我与外在,本体与实体——理既然是规律,气既然是物质,那么‘我’的理何在?‘我’的气又何在?”

    “最后构建出了一条道路,那便是通过格物致知,也即研究世间万物之实在,推演出‘我’的本源,所谓明心见性。”

    “但是,程朱企图通过‘格致外在’的分殊之理以贯通一理,旨在为了体悟本心仁德。”

    “这种贯通并未在天理的范畴中,找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说明事项的关联,而是隐指一异质的跳跃,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找到一超越的形上学的根据。”

    “这是程朱的缺陷所在。”

    “陆王,便是找到了这一处缺陷,推陈出新。”

    “其通过对‘理不外乎即乃气之理’的混同,将天理的本源规律,强行映射在实然存在的‘我’上。”

    “进而实现了对‘格致外在’的摒弃,发掘出了内求之方式。”

    “来到了第三个阶段,以心、知为主要观念,也即是良知即天理,也即是知行合一见于道。”

    “这三个阶段,是‘自我本源’的演进,是‘理’与‘气’的厘界,是‘规律’与‘物质’的探寻,其根本,便是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深刻。”

    这段话方一说完。

    台下立刻有嗡然之声。

    “这视野……是哪位宗师?”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