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充满了遗憾。你必须在临命终之前就坚定的告诉自己,人生最后是没有结果,你只是过程,只是利用今生的因缘来历事炼心,人生只是用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无所得的。
“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既然人生从来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果。一个人生没有生,哪有什么灭呢?我们在破生灭相的时候,佛法可不是从灭开始破。它先破生,“一切法无生”,生都没有,哪有灭呢?你看佛法不讲无灭,佛法喜欢讲无生。“法本不生,今则不灭”。你今生从来没有得到东西,怎么会有失去呢?你到底得到什么?你说我得到一些财富啊,我跟你讲,你得到这些是怎么来的?那叫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是跟因缘借来的,可不是你的,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善业在起现行的时候,《楞严经》说因缘借给你的。
佛陀说阿难尊者,你看光明怎么来的?古时候没有电灯,光明是跟太阳借的,太阳下山的时候,就把光明带走了。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看那个树叶在那边动,动相是怎么来的?跟风借来的,风一停,树就不动了,动相就没有了。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你告诉我,今生当中,你哪些是借来的?哪些不是借来的?请你分清楚。阿难尊者算了半天说,我的身体也是借来的,我什么都是借来的,算到最后只有一个不是借来的,那叫真如本性。其它都是借来的,你打妄想也是借来的,你的思想也是前生的等流性。
诸位,借来的东西是要干嘛?是要还的,有借有还。这个还是怎么还很重要。来,五十岁以上的人听过来,你有两种还法:第一个我心甘情愿的放弃。我开始晚年的时候,慢慢地都摄六根,有福报我不享受;今生我的福报不一定要今生表现出来,到极乐世界再来享受,生命不差在一时,你开始收摄六根,提前归还。我到了五十岁开始收心,临命终的时候你容易自在,这个叫做主动归还;我先把你还回去,慢慢还。
有一种是强迫归还。你说,反正我“今朝有酒今朝醉”,用一天算一天。到临命终的时候,因缘要把你要回去的时候,你受不了,绝对受不了,你没有心理准备。你主动归还,那叫分期付款,我一天放一点,你有心理准备;那你今天都不收心,到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因缘把你东西全部抢走。我跟你保证,你一定受不了。
诸位,你去看没有修行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不管几岁死,五十岁也好、六十也好,没有人认为他应该走,“哎呀,我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应该再多活几年”,没有一个人心甘情愿走的。诸位要记住一个观念:人生好歹你是要还,就心甘情愿提前归还,这对你有好处:第一个、你的福报还在;第二个、等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痛苦会比一般人降低很多,我这叫做提前归还。
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观”,有三种:第一个、业力的人生观;第二个、思想的人生观;第三个、真如的人生观,本来就没有生,我也就没有失去什么。你的人生观很重要,影响到你的修行的境。天台宗叫做种性,你用什么东西来思考人生?它决定一生的修行成败,决定你未来格局的大小。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做总结: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国君,他在一个重要的狩猎日子,带了他的这些军队,把祖先留下来的七宝做的弓箭,拿到树林去狩猎。回来清点的时候,“欸,这个弓箭不见了”,那事情就严重了,这是祖传的弓箭。就开始找找找,找了几天也没找到。但这楚国的国君也不是一般人,他也能够转他的思想,后来哈哈大笑说不用找了,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我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国君,丢掉弓箭,我的国人得到了,弓箭也没有离开楚国,我也对得起祖先嘛,所以,从一个大楚国的概念,我没有失掉。这个人有楚国的胸量,难怪他会做国君。他把小我的思想放掉,以楚国为所缘境,了不起。
孔夫子听了以后就不高兴,说这个人还有进步空间,干嘛要楚人得弓呢?因为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你应该把“楚”字拿掉,“人失弓,人得弓”,楚国的国君丢掉,魏国不能得到吗?齐国人不能得到吗?你心量放大一点嘛。所以,孔夫子认为把那个楚字擦掉,他说人失去弓箭,人也得到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