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终于重回平坦而熟悉的轨道(3 / 5)

上的警衔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郑建国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就坐在队伍的中间,毫不起眼。

会议议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总结工作、部署任务。

当分管刑侦的张局长走到言台前时,郑建国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张局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在整个礼堂回响,洪亮而有力:“同志们,这个月,我们成功办结了一起社会影响恶劣、案情极其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王伟明案。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表扬,以郑建国同志为的专案组!”

话音刚落,一道追光灯“唰”

地一下打在了郑建国他们所在的区域。

周围的同事们纷纷投来注目礼,掌声如潮水般响起。

郑建国的脸颊微微有些烫,他并不习惯成为焦点。

他看到身边的小李激动地挺直了胸膛,老王也露出了含蓄而自豪的微笑。

他自己则只是平静地注视着主席台,心中却泛起了一丝波澜。

他想到的不是荣耀,而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日日夜夜:是团队在堆积如山的银行流水中寻找蛛丝马迹的煎熬,是为获取关键证据而彻夜蹲守的疲惫,是审讯陷入僵局时那种令人窒息的压力。

这些辛苦,此刻都化作了潮水般的掌声。

“……在案件侦办过程中,”

张局长的声音继续传来,“专案组的同志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网复杂、反侦察能力极强的对手。

但他们没有退缩,展现出了我们公安干警‘严谨细致、坚持不懈’的优良工作作风!”

“严谨细致”

,郑建国在心里默念着这四个字。

他想起了那张被小李标记了上百次的资金流向图,想起了法医鉴定报告里精确到毫米的细节。

“坚持不懈”

,他又想起了自己一次次推翻重来的侦查思路,想起了面对王伟明铜墙铁壁般的心理防线时,自己近乎偏执的坚守。

“我要求,全局所有同志,都要向郑建国专案组学习!”

张局长提高了声调,“学习他们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放弃任何一条线索的钉子精神!

学习他们这种为了正义必将一追到底的坚定信念!”

掌声再次雷鸣般响起,比刚才更加热烈。

郑建国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站起身,向主席台和四周的同事们敬了一个标准的礼。

灯光有些刺眼,让他微微眯起了眼睛。

这一刻,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表扬带来的荣誉感,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伟明案彻底宣判的余波,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荡起的最后一圈涟漪,渐渐在警局内外消散。

那两条从行贿企业账目中剥离出的零散线索,郑建国交给了经验最丰富的老张去跟进。

这天下午,老张敲门走进了郑建国的办公室,脸上带着几分无奈。

他将一份薄薄的调查报告放在桌上,自己则拉开椅子坐下,端起郑建国递来的搪瓷杯,喝了一大口温热的茶水。

“郑队,那几笔‘咨询费’的线索,恐怕是查不下去了。”

老张叹了口气,声音里透着老警察特有的那种看透世事的沧桑,“我们旁敲侧击地问了几个相关人,一个个都滑得像泥鳅,嘴比瓶子口还紧。

那几个收钱的公职人员,都是些快退休的老油条,做事滴水不漏。

几万块钱,对他们来说可大可小,做得非常隐蔽,账面上根本看不出破绽,资金早就被他们用各种消费方式洗干净了。”

郑建国翻看着报告,上面的记录详尽却又处处透着无力。

老张团队耗费了近两周时间,几乎把那几名公职人员的社会关系和消费习惯摸了个底朝天,但始终没能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那笔钱与任何具体的职务行为挂钩。

他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出“笃、笃”

的声响。

他心里清楚,老张说的是实话。

在没有确凿人证物证的情况下,仅凭一笔来源可疑的转账,很难撬开这些人的嘴。

强行深入调查,不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还可能打草惊蛇,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

“行,我知道了。”

郑建国合上报告,语气平静,“既然暂时没有突破口,就先放一放。

把所有调查材料整理好,单独建档封存。

有时候,办案子也得讲究时机和火候,硬啃是啃不下来的。”

老张点点头,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