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也能让他的行动在程序上站得更稳(4 / 5)

经理的回复,简短得像一条自动生成的系统消息:【郑科长客气了,此事已上报,正在走集团内部审批流程,有进展会第一时间告知。

郑建国看着这条信息,嘴角勾起一抹意料之中的、略带嘲讽的微笑。

他仿佛能隔着屏幕,看到那位王经理坐在舒适的真皮老板椅上,熟练地从几个预设好的模板里,挑选出最敷衍也最无懈可击的一句,轻描淡写地点击了送。

他没有回复,只是默默地将这条信息看了一遍,然后锁上了手机。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两天后,周四上午。

他又去了第二条信息,措辞依旧客气,只是换了个角度:“王经理,早上好。

工人们托我问一下,关于优先安置的名单确认,大概需要多久?他们也好提前做些准备。”

这次的回复来得快了一些,但内容却换汤不换药:【郑科长,这个需要多个部门会签,领导们也比较忙,我们在加紧催了。

就这样,一场无声的、数字化的拉锯战开始了。

郑建国成了最执着的“老钟”

他的信息有时在上午,有时在下午,间隔一到三天不等,内容总是围绕着那件事,但切入点各有不同。

有时是询问“流程进度”

,有时是转达“工人关切”

,有时甚至是分享一条“市里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的新闻链接,不一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而王经理的回复,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话术体系”

【在走流程】、【领导在审】、【正在协调】,这三句话如同三板斧,翻来覆去地使用。

郑建国不再对他的回复抱有任何期待,他甚至能预判出对方会用哪一句来搪塞自己。

他不再追问,不再辩驳,收到信息后看一眼便罢。

他要做的,就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礼貌的“骚扰”

,让这件事始终悬在王经理的待办事项里,像一根拔不掉的刺,让他无法彻底遗忘和忽视。

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无声的宣告:我,以及我身后的规划局,始终在关注着这件事。

然而,对宏远集团的“温水煮青蛙”

,只是他工作的一面。

另一面,是对工人们那颗焦灼之心的安抚。

这比跟王经理打太极,要耗费心力得多。

每周五的下午四点半,成了他与老张固定的通话时间。

办公室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喧嚣了一周的楼道渐渐归于沉寂,只剩下窗外夕阳投下的长长光影。

郑建国会在这时,关上办公室的门,拨通老张那个尾号是“886”

的手机号码。

“喂,老张吗?我是规划局的小郑。”

他的声音会不自觉地放得比平时更柔和一些。

电话那头,总会传来一阵嘈杂的背景音,风声、电钻声,或者其他工友的谈话声,然后老张那略带沙哑和疲惫的声音会清晰起来:“哎,郑科长!

您好您好!

我们正念叨您呢!”

郑建国能从那一声“郑科长”

里,听出混杂着尊敬、期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别客气,叫我小郑就行,”

他会先拉近距离,然后切入正题,“这周大家情况怎么样?工友们的情绪还都稳定吧?”

这句问话,像一个开关,打开了老张的话匣子。

老张虽然尽力维持着语气的平稳,但话语里渗出的焦虑却是藏不住的。

“唉,大家伙儿……怎么说呢,嘴上不说,心里都跟猫抓似的。

前天,老孙家的媳妇又住院了,等着钱救急呢;小李家的孩子马上开学,学费还没着落……大家都憋着一股火,要不是我天天压着,说您这边在帮忙想办法,估计早又去堵宏远的大门了。”

每当听到这些具体而微的困境,郑建国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这些不是冰冷的档案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正在承受的煎熬。

他甚至能想象到老孙在医院走廊里抽着闷烟的愁苦模样,能想象到小李对着学费单唉声叹气的窘迫。

而他,此刻却只能给出一些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的安慰。

“老张,你一定要跟大家说清楚,局里非常重视这件事,我每周都在跟宏远那边沟通,一直在督促他们。”

他顿了顿,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