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邓玘后,邓阳不敢怠慢,立刻提笔修书一封,准备派人送往成都。
密信中,他不仅详述了邓玘来访的经过、其麾下川军的悲惨境况、以及邓玘言语间流露出的怨望和求助;
同时他也在末尾,着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邓玘及其部众军心涣散,生存压力极大,再加上思乡心切,导致这部明军对朝廷离心离德,有拉拢策反的可能。
恳请汉王定夺。
用火漆仔细封好密信后,邓阳召来心腹,并令其趁夜立刻出发,经米仓道送往成都,面呈汉王。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被困在石泉县城里的高迎祥,也往成都送出了一封密信。
高迎祥很无奈,他原本计划从附近的荔枝道南下入川,但城外却偏偏驻扎了一支明军,挡住了他的退路。
黑水峪一战后,孙传庭的精心伏击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变得畏手畏脚。
尤其是城下这部明军,每天只会朝城头上放两炮,毫无战意。
可明军越是故弄玄虚,高迎祥心里就越没底,生怕出城再遭到明军埋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万般无奈下,高迎祥也只好亲自提笔写信,向江瀚求援。
他的意思,是想江瀚出兵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好让自己趁机溜走。
就这样,两波信使一前一后,沿着米仓古道悄然南下,进入了保宁府地界,星夜兼程赶往成都府。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了深秋。
四川各个府县的秋收工作基本已经结束,田野间只剩下一片宁静。
而整个四川上下,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最后一件大事上——秋闱。
与之前在保宁府举行的、带有临时性质的考试不同。
这次秋闱,是江瀚立制后举行的全省范围的大考,旨在从生员中选拔举人。
按照学部主事王承弼制定的章程,秋闱定在了九月十日。
而且数月前,各州县已经下发通知,明确考试范围并给出了参考书目。
其中大量加入了像《农政全书》、《齐民要术》、《九章算术》等实用学问。
这段时间里,四川境内有意仕途的学子们,无一不卯足了劲,日夜钻研这些对他们颇为陌生的“杂书”。
这次参加考试的,不仅有秀才,而且还包括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这些举人需要通过这场考试,才能将身份从“大明举人”转变为“新科举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参加来年的春闱会试,考取进士功名。
然而,与报考的秀才数量相比,参加这次秋闱的举人却少得可怜。
除了一些老顽固之外,这次四川省内参加乡试的举人仅有二十一位,而秀才则有三千八百余人。
造成这种悬殊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乡试和院试难度不同外,战乱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此前席卷川中的“除五蠹”运动,更是从物理意义上消灭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所谓“五蠹”,其中重要一蠹便是“学蠹”,即那些倚仗功名特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士绅。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