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婚期。
这日京城张灯结彩,林府更是热闹非凡。
皇上虽未亲临,但赐下厚礼;皇后则亲自到场主婚,给足了林家面子。
黛玉一早就在府中忙碌。
她特意穿了一身喜庆的绯红衣裳,帮着接待宾客,安排事宜,俨然是小主人的模样。
原红蕖也从书院过来,在一旁帮着打点。
见黛玉处事得体,原红蕖不禁欣慰地对蓝素道:“瞧咱们玉儿,越有当家主母的风范了。”
吉时将至,宾客盈门,贾母果然如约而至。
她一身诰命服制,在王夫人和邢夫人的搀扶下缓缓而来。
林如海忙上前迎接:“老太太亲自前来,如海惶恐。”
贾母打量着他,眼中似有泪光:“如海啊,今日是你大喜的日子,老身怎能不来?”
她拍拍林如海的手,“敏儿去得早,这些年苦了你了。
如今有人相伴,老身也就放心了。”
这话说得真挚,林如海也不禁动容:“多谢老太太体谅。”
这时新娘子到了。
邱慧凤冠霞帔,由喜娘搀扶着缓缓走来。
虽然盖着红盖头,但身姿窈窕,举止端庄,一看就知是个美人。
婚礼仪式由皇后亲自主持,庄重而不失温馨。
黛玉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和邱慧行礼,忽然想起母亲,眼中不禁泛起泪光。
原红蕖悄悄握住她的手,轻声道:“你母亲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父亲高兴的。”
黛玉点头,拭去眼泪,露出笑容。
礼成后,喜宴开始。
皇上虽未亲临,但赐下御膳房的佳肴,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宴席持续到深夜方才散尽。
林府重归宁静,红烛高照,喜字依旧,却已然透出几分离别的气息。
三朝回门之后,林如海便不得不返回苏州任上。
邱慧自然随行。
虽然南巡之后,皇上已经允许黛玉可以随意往返京城和苏州,不受任何限制,不过黛玉还是要留在京城,春闱的日期快要到了。
临行前夜,邱慧特意来到黛玉房中,拉着她的手道:“玉儿,我知你舍不得父亲。
但春闱在即,你留在京城备考最为妥当。
原大人会好生照顾你的。”
黛玉强笑道:“姐姐放心,我明白的。
只是父亲虽然身体尚好,年龄到底大了一些,还要劳烦姐姐多多照顾。”
虽然邱慧已经是黛玉的继母,可是让黛玉叫一个往常十分熟悉的人叫“母亲”
,她还是觉得叫不出口。
不过邱慧也是个随和的,黛玉喜欢怎么称呼她都可以。
她还乐意黛玉叫她“姐姐”
呢!
邱慧点头:“这是自然。
你安心备考,等春闱结束,咱们苏州再见。”
次日清晨,码头上又是一场离别。
黛玉看着父亲的官船渐行渐远,直到化作天边一个小点,这才收回目光。
原红蕖轻轻揽住她的肩:“回去吧,春闱在即,该开始用功了。”
黛玉深吸一口气,将离愁别绪压下,目光坚定:“嬷嬷说得是,咱们回家。”
从这一日起,黛玉便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
原红蕖更是将朝堂事务能推则推,专心致志地照顾起黛玉的起居。
每日天未亮,原红蕖便亲自起身,为黛玉准备早膳。
有时是冰糖燕窝,有时是人参鸡汤,变着法子为她滋补。
用过早膳,黛玉便开始一天的功课:上午习经义,下午练策论,晚间则温习诗词。
原红蕖特地将书房重新布置,窗明几净,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又怕黛玉劳累,每隔一个时辰便强行拉她起来活动筋骨,或是品茶赏花,或是练习蓝素所授的呼吸吐纳之法。
这日,黛玉正在苦思一道经义题,忽觉肩上一沉,原是原红蕖为她披上薄毯。
“仔细着凉。”
原红蕖柔声道,“可要歇会儿?厨房新做了桂花糕。”
黛玉摇头:“还有一题就做完了。”
原红蕖却不依,直接收走她的笔:“劳逸结合最重要。
况且这桂花糕要趁热吃才香。”
黛玉无奈,只得随她到花厅。
只见桌上不仅摆着桂花糕,还有杏仁茶、枣泥酥等几样点心,都是她爱吃的。
“嬷嬷也太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