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
论文在《法律语言学杂志》上表后,立即引起轰动。
虽然未点名施耐德,但圈内人很容易看出端倪。
几天后,艾伦收到一封信——施耐德邀请他参加一个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公开对话”
,以澄清“误解”
。
陷阱显而易见。
施耐德想在公开场合利用艾伦的语言障碍,让他出丑,破坏他的可信度。
但艾伦接受了邀请。
研讨会当晚,会场座无虚席。
法律界精英、记者、学者挤满了房间。
施耐德站在讲台上,风度翩翩,侃侃而谈。
他谈到正义的追求,谈到法律程序的完整性,甚至谈到对像艾伦这样“尽管有残疾但仍致力于司法事业”
的人的钦佩——这种居高临下的赞美比直接的侮辱更伤人。
然后他邀请艾伦上台“对话”
。
艾伦走上讲台,感受到台下数百双眼睛的注视。
他手中没有笔记,没有演讲稿,只有一瓶水。
施耐德为他准备了一个麦克风,但艾伦摇了摇头。
他拿出自己的通讯设备——一个连接到他平板电脑的语音合成器。
这不是那种笨重的机械声音,而是一种流畅、清晰的人工语音,由他实时输入文字生成。
“谢谢你的邀请,施耐德检察官。”
合成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鉴于我无法流畅口语,我将用这种方式交流。”
施耐德略显惊讶,但很快恢复镇定,“当然,我们应该利用技术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艾伦在平板电脑上打字,合成音继续说道:“今晚,我想讨论法律语言的力量。
语言不仅能揭示真相,也能隐藏真相。
它既能还人清白,也能给人定罪——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意图。”
施耐德点头,“非常正确。
这就是为什么清晰、可理解的语言在法律程序中如此重要。”
“的确。”
合成音平静地回应,“比如,让我们谈谈标点符号的力量。
一个简单的分号,与逗号有何不同?”
施耐德皱眉,“我不确定我理解这个问题。”
hai